构筑新时代大科普体系 助力“文化自信”伟业
日期: 2017年11月28日 14:46      
【字号:

    近日,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带领科技日报社所属企业国科传媒党总支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针对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而要做到文化自信,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进行了深入学习讨论。
    通过反复研读总书记这段话语,渐渐找到了一个科学普及传媒人在一个新时代的新使命——以“三来”为脉络,构筑大科普体系,为提升“文化自信”助力。
    房汉廷认为做好大科普,首要是“不忘本来”。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积累、积淀了深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智慧,为我们开启新时代灌注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文化基因,焉能守宝山而弃置呢?因此,大科普的第一要务是把中华文明的血脉连通起来,把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给人民群众,让我们的孩子“知我、懂我、发展我”,让我们历经文化荒芜的中老年人再次品味到“传统经典”之美。这方面的工作是宽泛的也是具体的。宽泛如文史经哲、天文地理、花草虫鱼,具体如中国人的族源、世界观、科学方法、科技成果、杰出人物等。试想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四大发明”、“河图洛书”、“黄帝内经”、“诸子百家”、“梦溪笔谈”,他怎能作为一个中国人呢? 
    房汉廷认为做好大科普,还要“吸收外来”。一个创新的文明,一定是一个开放的文明,正所谓“山不辞石方成其高山,海不辞水方成其大海”。特别是进入近现代已来,西方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发展强劲,大量原创成果由其发端、发展并汇集到人类文明的汪洋之中。数理化天地生如此,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亦如此。因此,如何结合国情、民情,把这些人类文明成果,普及给中国大众,使其掌握这些知识,服务国家,提升自己,同样至关重要。试想一个人不知道微积分、万有引力、元素周期表、纳米、比特、网购,不知道GDP、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标的、社会资本等,恐怕连生活都会产生障碍。 
    房汉廷认为做好大科普,更要“面向未来”。未来已来,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必须不断更新才有可能不被历史所淘汰。从已知的技术看,AI、5G、物联网、量子通信正在扑面而来,纳米材料、3D打印、基因编辑已经开始产业化。不远的将来,社会向哪个方向演变,技术怎样迭代,未知又在哪里?因之,科普还要融合科幻,依托已知,幻化未知,为人类推开未来之门提前寻找钥匙。  
    一个满载着传统文明基因,一个充盈着现代文明,一个放眼未来的族群,一旦成为中华民族广大民众的共有配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