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财神”李保国
日期: 2014年06月30日 14:51      
【字号:

    李保国,一个在河北省山区叫得响当当的名字!
    在山区农民的嘴里,几乎没有“李保国”这三个字,农民更喜欢称他李老师,称他“科技财神”。
    今年3月21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保国从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手中接过了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证书。有人说,他接过的也是最“接地气”的河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初识李保国教授是源于对“太行山道路”的采访。
    1996年初,为配合河北省委、省政府即将召开的纪念国务院电贺太行山道路一系列活动的实施,科技日报社派记者对太行山开发组织了系列报道。当时,在邢台市浆水镇前南峪村见到了已经在这里从事山区小流域治理多年的李保国。也正是在这一年8月,河北省太行山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也正是这场大暴雨,“冲刷”出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太行明珠——前南峪。
    “冲刷”出的不仅仅是前南峪,还有太行山开发一个个科技工作者的形象。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河北省太行山荒凉贫瘠的山场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河北农大等一批农林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始走出校门,走向占全省国土总面积62%的山区,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播下了科教兴林的燎原之火。李保国与山区的命运开始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进入了人烟稀少的保定易县望隆村。他与课题组的同事们一同克服了山高谷深、风餐露宿等困难,踏遍了项目中心区的所有山头地块,获取了第一手详尽的数据资料。结合易县望隆村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情况,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薄、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李保国在望隆村和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在李保国的技术指导下,两聚造林理论和太行山生态林业建设的中心试点——当年“嫁女不嫁前南峪”的前南峪村如今已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如今的前南峪山清水秀,花果飘香,五谷丰登,被誉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也恰恰是1996年的那场大暴雨,把李保国“冲”到了内丘县岗底村。
    大雨过后,李保国等人组成的科技救灾团一行从南到北视察灾情。当他们来到内丘县岗底村,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狼藉。全村仅有的250多亩耕地全部被冲毁,村里的当家人、村支书杨双牛——一个带领全村向荒山宣战的硬汉子眼里含着泪花。此情此景令李保国心酸。他在别人丢弃的烟盒上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递给杨双牛:“等修成通往后山的道路,可以联系我。”
    也就是半个月后,李保国的电话响了,电话的那头正是杨双牛:“李老师,您来吧,路我们修好了!”半个月居然能修成几公里的山路?李保国不敢相信,可是,等到他匆匆赶到岗底村时,他异常感动,也异常兴奋——有这样好的当家人,何愁自己的技术不能施展!于是,他们课题组的6名成员决定进驻岗底村。
    经过对全村8000多亩山场沟沟岔岔的踏查,详细记录每一道沟谷的坡度、图纸特征、地貌类型和植被情况,李保国拿出了为岗底量身定制的苹果无公害管理方案。
    “要干就得全听李老师的。”俩人在一起喜欢称呼李保国“杠头班长”的杨双牛对全村人说。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在内丘县岗底村,李保国在全省率先给苹果套上袋子。
    “袋子还得花钱买,把苹果捂烂了咋办?”农民最现实,也最讲究眼见为实。此时,没有人敢接受他的新玩意。
    李保国自己垫上几万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农民使用。待到秋天,袋子一撕,几天后苹果红艳夺目,每公斤卖到30多元,农民这才对新技术真心信服。
    “农业生产不能只靠师傅带徒弟,必须走现代化、标准化的路子。”李保国觉得,果园应该像工业流水线一样,在标准流程下生产标准果实。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最终,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
    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2000年,这“工业化流程”打造的苹果卖出100元一个的高价。“富岗苹果”自此名噪大江南北。岗底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80元变为2.5万元。
    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奇迹不断被复制。在乱石丛生,草木皆无的临城县凤凰岭,李保国用10年时间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以“绿岭”为品牌的薄皮核桃,已种植20万亩,核桃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每年200多天身影出现在山区,30多年坚持不懈地工作中,李保国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举办了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一个个数字揭示着30多年的成绩,李保国的名字已经在山区村民口中成为致富的代名词。现在许多部门、农民个人打电话找到李保国,想让他去规划自己的果园、自己的山村。这个出身农民家庭的林业专家教授已经是农民的名师挚友。
    正月里,家家户户都邀请“李老师”吃饭,他有时一天得赴六趟老乡的饭局。一次在村外遭遇交通堵塞,村民甚至拆掉了自家院墙,为“李老师”开辟出行道路。想起这些,李保国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李保国喜欢杨双牛称他“杠头班长”,就如同杨双牛也喜欢李保国称他“杠头司令”。因为他们所说的“杠头”不是死抬杠,抬死杠,而是对正确选择的坚持!他说,在传授技术过程中,没有对农民死盯、盯死的杠头劲,技术就很难传播。
    “行政加科技等于生产力”。采访过程中李保国几次提到这句话,这也是他的亲身领悟:在岗底村,没有“杠头司令”杨双牛为首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和配合,100元一个苹果只能是神话;在“绿岭”如果不是董事长答应他这个“杠头”劲,撤换不配合自己的总经理,那可以像吃花生一样捏着吃的薄皮核桃种植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好,那么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