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植物基因工程的开创者,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及棉花;创造性地进行了生物工程基础工作和上游研究;开发研究出特异性高表达并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玉米;开发了具有优越酶学性质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产新途径…… 今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
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是范云六的治学座右铭,也是她从事科研六十多年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1982年,已经52岁的范云六在国内已是颇有名气的微生物学家。那年,她从美国进修回来,立志将美国最前沿的基因工程科学技术带回中国。深思熟虑整整一年后,范云六选择了农业分子生物学作为她新的研究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云六:因为第一个这是国际上的前沿,同时也是国内最需要的;再一点结合到我过去科研基础,因为我在分子遗传学,特别是在职业方面有基础,在美国进修的时候也有些基础,所以到这里来选择这样的方向,也经历过很多考虑,要选择农业来做。为什么选择这方面,刚才提到很多问题,比如说这个要有高新技术,分子技术跟常规技术技术结合,来发展提升农业的问题,来了以后呢,也是小卒子过河吧,只进不退,如果万一碰到困难怎么办,我好像觉得只进不退,假如我失败了,我也还会熬出头,往前进。
那时,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中国农业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对范云六的工作,农科院的研究人员中持怀疑态度的人占多数。范云六并不在意。在实验设施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取得了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及棉花、开发研究出特异性高表达并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玉米等重大进展,也获得了人们的认可,面对成千上万次试验、论证、失败,范云六始终执着追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云六:叫做学问学问嘛,去查文献,甚至在国内有做得好的我们去请教,这个技术也不是保密,更多的能够去学,去思考,去问,这些东西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走的,所以就是要严谨地、执着地去追求。
范云六在八十大寿时,发表文章写道:我的“快乐”小苗就在科研工作这份“营养液”中不断成长。在我的科研旅途中,享受过成功带给我的巨大喜悦,也为每一次克服困难而欢欣鼓舞。即使是上世纪60、70年代,生活条件匮乏和实验条件简陋,现在也成为了记忆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我是快乐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云六:因为我追求这个事业,喜欢这个事业,这个苗苗生长的话,我感谢当时的时代对我的培养,对我成就的影响,同样留苏、留美的也很多人,很多优秀的,当然我算其中一个幸运的,我尽量的做到不辜负这些好的机会,我是快乐的,困难的时候,在碰到工作的挫折、实验的失败,我还是很愿意去追求、去找问题的,没有什么太多心灰意懒的时候。
几十年中,范云六创办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7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在,他们均活跃在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中,这也是范云六最引以为自豪的地方。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云六:怎么样让他们有个一环境,沉下来好好地积累、沉淀,积累的内涵很多了,然后在国际上能够前沿科学是我们中国人提出来的,重大的技术,一发触全身的技术,是我们中国人做出来的,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希望后代的青年人能够完成。
新华社记者李逾男、魏蒙、樊浩宇、张爽长春报道。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