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尽生命耀太行——追记李保国
日期: 2016年05月30日 08:58      
【字号:

  5月20日,有着2300个座位的河北会堂座无虚席,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不少听众泪流满面,会场上掌声经久不息。

  李保国是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他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每年在太行山、燕山“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多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被山区农民称为科技“财神”。

  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经济日报》记者来到李保国家中深入采访,并在报纸重要位置做出连续报道。日前,记者再次深入河北,寻找李保国教授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巍巍太行,万木葱茏。李保国教授的骨灰,已被太行山区各地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了他生前为之奋斗、为之牵挂的土地上。‘愿做太行一棵树’的他,已经化作群山中千林万木,在这里扎根生发。”李保国的一位生前好友说。

  一种理念生根发芽——

  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5月18日,在邢台县宋家庄镇富家坡村果园里,王海玉被果农围住。他一边做示范,一边给农民讲解苹果套袋技术,言语明晰、动作熟练。

  “我可不是什么专家教授,只是浆水镇河东村的果农。”王海玉怕记者误会忙着解释,“这是李保国老师教我的技术”。

  为农民讲解时,这位“土专家”不时冒出句话:“干啥都得讲科学,不服不行。”他说,这是李保国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

  “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必须让技术长在泥土里。”这是李保国生前常说的话。踏遍沟沟坎坎,穿越山林河流,李保国不懈追寻着,“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李保国研究出一系列治山新法,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邢台县前南峪村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所属的浆水镇从贫穷镇变成了富裕镇。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这些技术成就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一系列名优产品,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

  他说,只有让千百万山区农民切实掌握科学技术,才能让一片片野岭荒坡变成金山银库。这位山区治理专家,将自己变成一名接地气的“农技人”。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疏果、剪枝、套袋,哪项技术不是按李老师教的去做?可刚开始时不接受啊,不信他。”侍弄着自家8亩精品果园的内丘县岗底村果农王建敏,去年还去山西省左权县作技术指导,可当初他就是不相信李保国,“这么多的小苹果疏下来哪还有产量啊!还要给小苹果套袋,太可笑了”。

  为让农民接受这些技术,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搞实验:“给苹果套袋,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为让村民掌握技术要领,他抻着农民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果农;为让128道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惠及更多农民,他请人将每道工序写成故事,印成书,免费发放……带着铺盖卷,他在岗底村一待就是7年,创造出“一个卖百元”的富岗苹果神话,为村民开辟了一条集种植和经营于一体的致富路。

  李保国生前常说:“我的愿望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现实正在向他期望的方向发展。30多年来,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

  在邢台县浆水村,李保国生前带出的33户技术示范户,正按照他传授的全套科学管理技术指导600余户果农进行果树管理。

  “李老师虽然走了,但他科技兴农的理念已经扎根在农民心里。”浆水村党支部书记王卫良这些天正为全村果品注册无公害绿色产品商标而奔忙,“统一管理,无公害技术,提升林果产品附加值……李老师教的这些我们一定坚持做下去”。

  一种模式复制繁衍——

  用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建立合作基地、加盟基地等平台模式,与核桃种植大户建立深度密切的合作。”看着方案书上的这句话,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仿佛又听到李保国在对他说:“我们要恢复中国核桃强国、出口大国的地位。”

  “这是他的心愿。”高胜福说,“可以说,没有李保国老师就没有绿岭的今天”。

  1999年,临城县农民高胜福满怀豪情承包了3000亩干旱的丘陵岗地,可当他手持工具走上荒岗时却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干才好。于是,他请来了李保国。

  通过广泛调研,李保国发现当时市场奇缺的是薄皮核桃,而临城县丘陵的自然条件最适宜种植早实薄皮核桃。

  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选育出我国目前综合性状最好的核桃新品种——绿岭,并推行“早实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研究形成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这些技术被丘陵区农民复制,仅邢台市就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托一接二连三’的产业化模式。”高胜福知道,李保国研究治山,不只是想让山区绿起来,更想让群众富起来,“他认为,让农民致富必须靠产业带动,通过‘一产为基础、二产生动力、三产树形象’联动发展”。

  5月20日,在位于南和县的国内最大树莓种苗组培中心,李保国带领团队亲手繁育的树莓种苗长势茁壮。“我们的树莓种植辐射河北10多个县,多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李老师啊!”项目负责人周岱燕说。

  “2014年时,树莓成活率仅有10%左右!”周岱燕说,是李保国告诉她这是一个快速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坚定了她的信心。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李保国跑遍东北三省、山西、河南等地,考察基地、调查市场,拿出一整套发展方案。“我们就是按照李老师的方案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种植面积近7000亩,农户每亩增收5000元以上。”周岱燕说。

  李保国在大山深处这个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战场上不断探索创新——邢台县的“前南峪模式”,内丘县的“岗底模式”,临城县的“绿岭模式”,平山县的“葫芦峪模式”……在别人看来,哪怕建好一个科技扶贫基地都不容易,可他却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建成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使山区增收35.3亿元。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但李保国义无反顾。有人劝他:院士是一个科学家的珠穆朗玛,少往山里跑跑,说不定就能登上巅峰。李保国嘿嘿笑道:“价值的体现有多种形式。对我来说,当院士是未知数,搞技术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摆脱贫困是已知数,我参与其中并能作出贡献,更有意义。”

  这两年,李保国还谋划运作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把太行山区的农业企业进行大联合,每个企业专做一项产业,苹果由富岗公司来做,核桃由绿岭公司来做,红树莓由至高点公司来做,造地由葫芦峪公司来做,以此打造太行山区的“经济作物航母”。

  “岗底的穷帽子是李老师帮我们摘掉的。”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日前带领村民在岗底的山顶上开辟了一块墓地,将李保国的部分骨灰埋在那里,“我想让他亲眼看着太行山变得更美更绿,看着更多农民富裕起来!”

  一种精神持续传递——

  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太行山上,从李保国帮助过的农民口中,不时听到对他的各种称呼。这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我们原来不知道李老师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很多农民听到李保国去世的消息都很惊讶。可事实是,原本身体很好的李保国,因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

  2007年,李保国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作技术指导时,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大家都劝他去医院好好治治,可他说忙,就是不肯去,劝急了,他就说:“活着干,死了算。”

  1999年,临城县着手开发凤凰岭时,在荒山野地中盖了5间窝棚式的小房。高胜福想让李保国住在县城宾馆,李保国说:“住在城里耽误时间,还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带头把自己的铺盖卷放在窝棚里。

  30多年来,李保国在山里“务农”的时间年均超过200天。荒山野岭上,他不顾风吹日晒采集样品;实验室里,他反复分析数据;田间林地中,他冒着酷暑严寒手把手传授农民技术。

  多少人劝他:“慢一点,慢一点。”他总说不行:“在这个点讲完了,还要去下个点呢。”多少次,李保国上午在基地指导完,午饭都顾不上吃,带上干粮就往下一个点赶:“我晚吃会儿不要紧,不能让农民等我。”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他精神百倍,毫无病态;回到保定的家,他却常常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

  有一次,他一天跑了石家庄的4000亩果园,“我累点不算什么,如果我的技术能让这些果树早点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几千斤苹果,一斤就按两块钱算,那也不得了呀。一个人辛苦一天,增收几千万元,多值,多有成就感”!

  李保国帮内丘县岗底村摘掉了“穷帽子”,有人就问杨双牛:“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

  “李老师从来不要农民的钱。”杨双牛说,有一年,李保国在岗底忙到腊月二十三,才赶回保定过年。临走时,杨双牛给他准备了2000元,想让他买点年货,他死活不肯收。

  2003年,富岗公司改制,杨双牛对李保国说:“你辛辛苦苦搞服务,送你个股吧。”李保国手一摆,斩钉截铁地说:“可不能!这事你以后也不要再说了。”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李保国说:“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心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一条道路不断延伸——

  扶农助农路继续往前走

  4月27日,易县普降大雨,万亩林果科技示范园却迎来2位客人——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教授、助手齐国辉教授。

  虽然还沉浸在失去李保国的悲痛里,两人却没有停下扶农助农的脚步。听说园区的苹果树出了问题,一大早就开车从河北农业大学赶过来,冒着大雨,下到田间,立即诊断出果树生病的原因——冻害,并给出解决办法。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工作中的助手,风风雨雨三十几年,郭素萍深深了解李保国,“他一定希望我们帮他继续走这条路”。

  在李保国的遗物中,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去世的102天里,他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滦平县、赤城县、平山县、南和县、临城县、行唐县、江苏睢宁县……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行程表默默无言,却记录着他心系农民、情洒太行的赤子之心。

  “我们能时刻感受到他严谨求真的科研态度,务实创新的科研作风,产业富民的责任担当。”如今在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做技术员的陈利英,从2003年大学毕业开始,就跟着李保国学习和工作,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我们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要成活率高,还要速度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陈利英说,在李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如今,李老师的学生中,像我一样扎根山区、服务基层的有上百人”。

  “李老师走了,却留下了一支扎根山区的科技队伍。”齐国辉说,35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带到田间地头,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河北农大成立的“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还与贫困乡、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展科技扶贫志愿服务。“李老师是‘太行山道路’的践行者和发扬者,我们要沿着他的足迹,帮助更多太行山区的贫困群众致富。”齐国辉说。

  “李老师走了,但他的思想引领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农大林学院硕士研究生郝赛鹏今年3月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围绕苹果省力化栽培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他和果农一起深入田间地头管理果树,搞实践调研,“我们要像李老师那样,老百姓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教给农民,让更多群众受益”。

  “李老师走了,但他的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岔沟村是李保国生前帮扶过的一个小村庄,5月19日,村民们自发起立默哀,遥祭这位恩人。“我们一定不辜负李老师的期望,把他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富说,在李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村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人均收入从不足1000元到过万元的增长。

  种果植林,昔日山区成富境;视农为己,民心深处有丰碑。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里,李保国对友人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太行山道路不是一代人的事。靠科技的力量走好这条路,不能迈四方步,不能小步跑,要像接力赛,一棒一棒跑下去。咱这一棒跑得好,下一棒就好跑了。”

  夏阳绚烂,层林尽染。岗底漫山的苹果树结出新果,绿岭成片的核桃林又添新绿,前南峪农家院传出欢声笑语……这也许是他燃尽生命交出的满意一棒。(经济日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闫 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