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转变发展方式调研行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篇
日期: 2010年10月21日 16:50      
【字号:

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近年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选择重点产业和领域,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牵头构建了一批示范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打通产业技术创新链条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产业共性技术亟待突破

    近些年,虽然各方面为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做出了多种努力,但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在产学研、产业链这个双螺旋结构中仍存在很多裂缝———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在实验室里“待字闺中”,还有大量的企业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韩伟介绍说,“我们钢研院22个研究室在钢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研发部门,过去与企业零打碎敲的研发合作,并没有把我们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分析认为,一是我国多数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整体技术水平需要上台阶、大量共性技术亟待突破的关键阶段,产业界对共性技术的需求紧迫;
    二是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但这些技术的开发具有投入大、时间长、短期效益不明显等特点,在一些集中度较低的行业中,单一企业缺乏足够的开发力量,而企业竞争的排他性也不利于向整个行业推广;三是大飞机、大型船舶、高参数火电,以及核电、载人航天、高速重载铁路、油气开采及输送等国家重大工程,在运行质量、寿命、安全等方面需要一个系统的组织作为技术支撑。
    有学者分析认为,产业共性技术是商业化前期的技术,技术和市场前景不确定,巨大的前期投资风险超越了单个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同时,这些技术靠近基础技术,开发成果将会大量外溢出去,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更何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目前我国具备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实力的企业凤毛麟角。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优势,但他们的技术往往市场化导向不强、转化率不高。因此产业共性技术亟待突破。

战略联盟是最佳选择

    产业共性技术由谁来做?以钢铁为例,目前我国钢产能达7亿吨,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但传统钢铁生产流程大量消耗资源与能源,同时国外竞争对手进行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钢铁行业的重大战略技术和前沿技术理念超前、学科交叉、开发周期长,如果不能集成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的各方创新资源,在一些重大共性技术上有所突破的话,那么,我国整个钢铁产业都将在今后的发展中付出沉重代价。
  正是看到了产业链上的各研发主体的现状,近年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选择重点产业和领域,引导和推动企业牵头构建了一批示范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图通过探索一种全新的产学研、产业链合作机制,来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难题。
  据科技部政策司副处长汤富强介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汤富强强调,对联盟而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三者缺一不可。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和以往几个单位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项目不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一个基本条件,即是要有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协议,汤富强介绍说,这个协议中有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落实成员单位之间的任务分工。同时,为了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联盟还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应事先通过协议明确权利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让每个成员单位明明白白“投入”,明明白白“享受产出”。

技术创新成效凸显

    2007年成立的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经过几年的运作,均已取得一定效果。后续成立的汽车轻量化、抗生素、半导体照明、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杂交水稻、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光纤接入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在逐渐产生效益。目前,科技部选择5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试点,试点联盟在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多数重点振兴产业都有布局,集聚了11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
     在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作下,使一直在清华大学实验室里止步于小试阶段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工业技术”,经过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的集成及几家研究院所(联盟成员单位)的流程设计后,最终在安徽淮化集团(联盟成员单位)落户。这套技术的开发成功,实现了丙烯转化原料多样化和“对石油的部分替代”,对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克服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有专家认为,如果不是联盟营造的大平台,这项技术的工业化步伐可能还停留在实验室,甚至会被瞬息变幻的技术大潮淹没。
    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主创新开发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实现了系统工艺与装备的集成创新,在河北曹妃甸建成了国内首个集钢铁产品制造、能源高效转换和吸纳大宗社会废弃物3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钢铁企业示范工程。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韩伟现兼任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办公室主任,她告诉记者,如果在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预计可带动1.5亿吨先进钢铁产能,每年可节约1500万吨标煤,“通过联盟的形式,我们科研院所与钢铁企业更近了,关系更稳定了,开发出很多精品的共性技术成果,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做好技术成果扩散。”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的好处显而易见,很多区域性地方性的类似产学研、产业链合作创新联盟组织相继成立,各地也结合本地支柱行业特色或瞄准新兴战略行业建设需要,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创新联盟的组织成立。目前,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超过100家,成员单位超过5000家,涵盖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等多个重点产业,产业技术联盟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竞争格局演变的新型产业组织,对北京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现在大家均热心于创建联盟,是不是产学研、产业链的缝隙因此就能一扫而空?汤富强认为,只有将联盟做实,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应。联盟本质上还是市场行为、市场机制,所以产业上的共性需求、企业的积极性、好的利益机制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沦为空架子。为此,科技部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了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等要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