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科技发展要“顶天立地”
日期: 2015年03月09日 16:04      
【字号:

  日前,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从飞船上天、蛟龙入海,聊到百姓生活中的科技故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道出了其背后强大的科技支撑力量。羊年春节期间,沸沸扬扬抢红包的新民俗背后,折射出多年来我国宽带、云中心、大数据、超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发展的顶天,一方面是对于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科技要走在最前面,告诉国人、告诉世界,我们发现了什么。另一方面,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靠什么支撑?科技不强,国家不可能昌盛,也不可能受尊重。
  从轻松的话题聊到经济新常态下深化科技改革总体部署时,王志刚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2014年科技改革创新取得了重要突破,今年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统筹布局和任务落实,凝神聚力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
  从大的布局来看,科技工作主要抓两点:一是改革,二是创新。改革对应的是生产关系,创新对应的是生产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技创新要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明确支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同时超前部署,加强科学知识积累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要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关键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治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加强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充分解放和激发出来。
  对于改革中遇到难啃的“骨头”时,王志刚表示,这一轮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形成创新型经济发展格局,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2014年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力度大、含金量高的“重拳”,啃了不少多年难啃的“硬骨头”。一年来,发布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着力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和科研项目聚焦国家战略不够的问题,建立统筹协调、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着力解决管理不科学不精细不规范、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印发了《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改革院士遴选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和年龄结构、规范兼职和待遇、完善退休退出制度,促使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和人才评价(“三评”)改革,减少评审数量、简化评审环节、规范评审时间,并形成制度化,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氛围;印发了《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将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自主权下放给单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印发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着力解决科研设施和仪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推广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等等。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极大改善了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前一段重点改革举措的陆续出台,既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开了一个好头,同时也形成了“箭在弦上”的倒逼压力。
  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对此,王志刚表示,对近百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是本次改革的一项切入点,也是难点,涉及现有经费渠道的重大调整。科技部、财政部按照“积极推进,平稳过渡”的原则,积极制定了首批优化整合方案。这项工作虽然难,但得到了各部门、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目前进展顺利。同时,这些调整都是针对新的资金安排,对已经立项的在研项目将会按原定计划继续足额支持,直到项目结束,这也是这次改革设立三年过渡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优化整合现有计划是破“旧”,计划管理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立“新”,包括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具体包括建立科技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委员会、形成专业机构具体管理项目的新机制、建立监督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等),以及按照新的五类科技计划部署国家科研项目。这些工作都在积极推进,其基本考虑是“磨刀”和“砍柴”并举,“磨刀”就是构建和完善各项新的制度和机制,“砍柴”就是按照新的组织方式实施新的计划。通过两方面工作统筹推进,努力实现2014年重点攻关,2015年全面突破,2016年巩固完善,确保按照中央的要求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改革。
  目前涌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出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创客”一词也首度亮相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对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对于如何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王志刚表示“创客”是大众创新创业的代名词,其根本在于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近年来,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加速扩大,效率显著提升。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就业人数175万。全国高新区115家,园区注册企业超过50万家。创业投资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8577亿元。新的创业孵化服务模式和机制不断涌现。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苏州等地出现了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大众创新创业呈现出创业服务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创业主体从“小众”到“大众”,创业活动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业理念从技术供给到需求导向的新特点。
  当前,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总体考虑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具体政策措施:一是加快构建众创空间。构建一批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一类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二是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针对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等特点,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对新型孵化机构的房租、宽带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加快推进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和电子商务基础建设;完善专利审查快速通道,对小微企业核心专利申请予以优先审查。五是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财政资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天使投资,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六是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规范和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七是丰富创新创业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和各种创业培训;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鼓励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八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加强各类媒体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只要我们把创新的生态系统建好,13亿人中间,一定会有大量的人自发投入到创新创业,且水平能力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王志刚鼓励创客:“不要怕挫折。企业可以破产,但人的信心、精神和追求不能破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