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科院常务副院长 白春礼)
日期: 2008年03月27日 08:56      
【字号:

各位同志:
    大家上午好!
    1978年3月18日~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大会开启了科技界的拨乱反正,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声。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同志在大会闭幕式上,满怀激情地说:“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历了30个春秋,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导力量,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科技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断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要求、人民的期望和历史的重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30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对科技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近5年,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使得我国科技的总体实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开放和“科学的春天”30年来,中国科学院也深深沐浴在科学的春风里,各项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0年来我国的科技已经在前进的征途上发挥了先导作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我们现在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结合我工作的实际,提四点思考:
    1、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今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内涵与特征也已比较清晰 。进一步认识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研发组织的职能与分工,认识当代世界各国科学技术活动组织体系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科学技术活动的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国家、地方、企业的创新需求的新发展,企业、大学、国立科研机构、国防和其他工业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的新提升,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在华的新拓展,竞争、挑战和合作的新格局,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水平、能力、效率和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高度化的目标导向,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水平,鼓励企业为自主创新配置更优质的资源,提升企业家重视与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以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为骨干与基础、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依靠政策和体制创新促进各创新体系之间的紧密衔接、互补合作、和谐共进。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致力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先导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致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致力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致力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
    2、真正做到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增强科技的可持续竞争能力。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对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日益重要。爱护人才,就是爱国;保护人才,就是护国;培养人才,就是养育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总结人才工作经验、分析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与文化,建立和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高水平科技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增强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和吸纳拔尖创新人才,又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关键所在。“高水平科技创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制定、计划组织、资源配置、实施协调。要建立适合中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才能的战略科技专家和领衔科学家与工程师。既要提供公正公平的事业发展机会,又要注重将有限资源向领军人才集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往往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各类项目招标制和评审制度,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更多创新人才提供公平的事业发展机会,使领军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要防止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坚持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培养模式,以领军人才为核心,聚集创新资源,给予优秀领军人才更多承担重大项目的机会,减少对项目的评估,加强对人的评估,力求产生最大的创新效益。
    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结合科技创新实践,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加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力度。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调整完善国家各类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扩大已有计划中对青年人才的支持范围,切实让我们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踏踏实实在第一线做研究,不要为其他事情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构建人才竞争发展环境,建立人才有序流转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评审专家资格审查和诚信制度,保证人才评价的公正性。改革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革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手段和模式,加强对未来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对原始性探索采取宽松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创造力。
    原始性创新的诞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许多对科技有巨大贡献的巨匠,成名前都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失败,如果遇到挫折研究工作就遭到扼杀,绝大多数科技重大突破,将无法产生。因此,各国对这条战线上工作的科学家通常不以成败论英雄,不硬性规定指标。许多现代实验室对这类工作的管理原则就是“不管理”;唯一的管理是选人。只要看准一位科学家适合做这类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时甚至长达十几年)任其在自己选定的方向工作。
    克服学术机构行政化倾向。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判断学术是非,不能用行政化的方式管理原始性创新活动。对从事原始性创新活动的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不应过多的加以行政干预;克服学术机构行政化、学术研究盲目追随权威的倾向,严格遵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重视技术的原始性创新环境的培育。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技术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往往产生于充满活力的企业之中,并在大型企业中成长壮大。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和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扶持政策相互结合,构成了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的重要基础。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对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给予关心和支持。
    优化原始性创新的评价机制。如果原始性的结果是社会公众普遍使用的知识,或者是由社会公益部门与国家安全部门使用的技术,那么它们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范畴,其价值由使用者来评价;如果是可被转移转化到物质生产领域的技术,那么它们属于商品的范畴,其价值由市场来评价。近些年来,诺贝尔奖的评审,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个原则 。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原始性创新要重视全球性知识共享。
    30年前,杨乐先生和张广厚先生开完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的4月上旬,就去瑞士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并顺访英国,据档案记载,这也是“文革”以来,首次学者以个人身份出去参加学术活动,所以那时候非常轰动,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给中央写报告,除当时的院长、政治局委员方毅同志有一段很长的批示以外,每一位政治局委员都画圈,很快国际学术交流就变得很普遍了。以后就有派遣学者进修和留学等等。这些活动,现在回顾起来,都可以看出来是跟全国科学大会相联系的。
    目前,国际上热门的重大学术前沿课题往往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和良好的研究条件,目前出现了集多国资源共同研究的趋势(如ITER计划等),应鼓励我国的研究团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享资源和信息,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
    对有基础和优势的科研机构,应选准目标,给予大力和稳定持续的支持,对外开放,吸引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共同研究,使其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中心。创办几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可以从我国有资源优势的学科启动,刊物的主编等人选可以从全球招聘。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各国对原始性创新的利用也正在全球化。原始性创新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在世界范围共享的。一定意义上说,利用原创性科技成果形成技术和产业链才是影响综合国力更重要更根本的因素。纵观世界各国,发达程度越高利用全球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能力也越强。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领导层任职,占世界的比例与我国科研人员占世界科研人员的比例极不相称。结合国家外交的整体战略,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加强科技交流,信息共享,积极推出“国际型人才”,通过培养其国际战略思维能力、国际活动组织能力、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国际舞台显示程度,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具备国际活动能力、熟悉国际组织运作和国际惯例的领衔人才 。
    让我们用赶超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实际行动,作为对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的最好纪念,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