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 高等学校大有作为(教育部副部长 赵沁平)
日期: 2008年03月27日 08:22      
【字号: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是我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先后召开了三个重要会议,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吹响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号角。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发出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拉开“科学的春天”的帷幕。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明确了新时期教育方针,为教育工作指引了改革发展的方向。高考制度的恢复,如一声春雷,激发了当时年轻一代追求知识的精神状态,教育界风气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轨道,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国家走上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道路,科教事业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的春天”产生的巨大影响,远远超出科技界本身。全国科学大会实际上是从科技的作用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入手,探讨科技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关系,重新肯定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肯定了人才是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今天在这里座谈,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倍感自豪,由衷钦佩邓小平同志对科技教育事业的高瞻远瞩。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对教育工作者的一次谈话中说:“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同年8月,他在《关于科研与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它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还指出:教育和科研两者关系很密切,要狠抓,要从教育抓起。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阐明了科技、教育的内在联系,突出了科学研究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思想。这是国内外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1978年,教育部、原国家科委和财政部一起,从科技三项费用中给高校拨款3000万元,用于重大科研和试验;教育部在教育事业费中安排研究经费600万元,用于结合教学的自选项目,同时成立科学技术局,加强高校科技工作的组织管理,后来改为科学技术司。这几项举措表明了国家对高校科技工作地位的认可和支持,有力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30年来,特别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后,通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经过世纪之交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水平大学建设初见成效,一批重点学科的整体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有的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得到国际认可。科学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数量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越来越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2000年至2007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23项,占授奖总数(210项)的58.6%;国家技术发明奖131项,占授奖总数(199项)的65.8%;国家科技进步奖746项,占授奖总数(1433项)的52.1%。特别是几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获奖情况,充分体现了高校在开展原创性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实力。高校有责任成为原始性创新的源头。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等学校用占全国16%研究与发展(R&D)人力,不到10%的R&D经费,产出了2/3的国际论文,11.5%的发明专利,50%以上科研获奖。高校R&D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创新能力旺盛。高校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
    高校的科学研究,是探索,是创造,也是教育与传授,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身就在锻炼和培养青年人才,这就是高校科研的独特魅力。为此,我们将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交叉集成战略,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实现新突破;实施科教互动战略,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如果说30年前的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这次科技大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求我们继续繁荣发展科学,迎来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科学的盛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6项社会建设任务之首,同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举措,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有三个要素:创新人才、创新体系和创新文化。创新人才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体系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而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可以说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灵魂。高校具有与生俱来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发展文化、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高校不仅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强大的知识贡献,更要完善发展文化的功能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培养和发展创新文化作出特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