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浙江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一、研究开发强度,赶上全国水平
    科技投入,尤其是研发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据国家和省统计局资料,浙江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1990年8.6亿元,占GDP比重0.95%。2008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已达6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9%,绝对量比1990年增长70倍,比重提高1.84个百分点;科技投入规模进入全国第6位,跨入国内先进行列。

 

    R&D活动经费支出,1990年全省2.04亿元,占GDP比重为0.23%,研发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8个百分点。2008年,R&D活动经费支出达343.8亿元,占GDP比重1.6%,分别比1990年增长168.5倍和提高1.37个百分点,研发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5.5%提高到2007年的82.3%,提高近57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企业已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978年0.43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45%。2008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86.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93%;分别增长201.8倍和提高1.48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3位。

 

    二、科技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刚解放时,全省科技人员不足2000人。1977年,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1.17万人,加上集体所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约12万人,科技人才十分短缺。改革开放后,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发展。截至1990年,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64.76万人,年均增长14%,加上集体所有制专业技术人员约71万人;但是科技队伍规模仍不大,人才不足现象仍然严重。
    随着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培养锻炼创新人才;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和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集聚创新人才;通过推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激励创新人才,科研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迅猛发展。2007年,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840539人,比1990年增长了近41%;全社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5.05万人,比1990年增长3.56倍;R&D人员13.05万人年,比1990年增长9.6倍。目前全省拥有两院院士30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0人,省级376人;长江学者51人,其中特聘教授41人;钱江特聘教授44人;省级特级专家50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1人,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401人,第二层次人选1316人,第三层次人选2947人。

 

    根据科技部《2008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数据,2007年浙江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288.99人,列国内第11位,比2001年的第16位上升5位;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17.61人,居国内第5位,比2001年的第11位上升6位。
    三、科研机构条件,显著改善
    各类科研机构全面发展。1978年,全省约有研究与开发机构88个,其中部属科研机构6个,省属机构24个。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在加强“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和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的推动下,科研机构迅速发展。引进共建了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浙江香港科技大学先进制造研究所、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等科研机构,结束了浙江没有一家中科院研究所的历史。2007年,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属研发机构达232家,其中在浙部属院所25家,省属科研院所40家(包括转制院所),市县属科研院所151家,民营科研机构16家。
    企业研发机构迅速发展。1977年,全省企业研发机构只有十多家。2007年,全省企业研发机构达到四千多家。许多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高效、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达81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92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万向、华立、正泰、华海集团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在发达国家建立了研发机构。中控科技、吉利控股、海正药业、宁波海天塑机和宁波博威等5家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国首批创新型企业。

 

    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世纪70年代,浙江科研基础条件和设施非常薄弱。按国家科委规定的23种大型精密仪器目录,1979年全省只有11种、101台,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还是空白。全省科学大会后,开始重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和设施建设,增加大型研究测试仪器投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全省已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含试验基地)145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72家,试验基地2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重点实验室11家,部级重点实验室36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科技基础条件公共服务平台5个,行业与区域科技创新平台2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研究领域基本覆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领域,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四、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解放后的前30年,浙江逐步形成了科技研究与推广应用体系,但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科研经费、科技成果都集中在高校,企业的科研力量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一大批企业依靠引进、培养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积聚了大量科技人才,设立了研究院(所)、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07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企业牵头承担的占50%以上,273个省科技奖项中企业牵头完成的占32.6%,企业已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成果应用转化、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主体。
    加快培育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到2008年,全省已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72家,孵化面积超过205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25家,其中国家级9家;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及分市场、专业市场120多家,已累计发布技术难题49591项,成交签约1891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69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和引导基金60多家,运作资本达80多亿元;专利代理机构43家,农技推广服务站(中心)1815家以及科技咨询、技术转移中心、职工技协等3000多家科技中介机构,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在加快技术转移和转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紧密合作,杭州为中心、宁波、嘉兴为副中心,温州、绍兴、台州、金华等中心城市各具特色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五、科技宣传普及,全面加强
    60年来,全省通过讲座、演讲、广播、电视、报刊、展览、科普画廊资料、技术夜校、科普活动周、科技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技术;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场馆、科普设施及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制定出台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的政策法规,在营造良好科技进步与创新氛围,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和劳动者素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8年,全省已建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67个,市级科普基地200多个,科普示范乡镇370个,科普示范村2595个,科普画廊15500多个,专兼职科普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超过10万人以上。调查显示,2005年浙江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2008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浙江的科技意识指标已居全国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