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山西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科技成就

    建国60年来,经过全省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农业、能源、冶金、机械、化工、材料以及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55立方米矿用机械正铲式挖掘机
 
三峡1200/125t桥式起重机
 


    1.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山西省科技运行管理体制、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省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开辟了辉煌局面。
    第一,改变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局面,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重大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机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能力不断增强,绩效评价制度趋于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第二,转制改革促进了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转制后的技术开发类院所基本都建立健全了自我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聘任和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职人员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纳入省养老保障体系,切实减轻了科研院所的部分负担。转制科研机构的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自立能力不断提高。
    2.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高等院校79所,其中有科技活动的为34所,科技活动人员共计13150人;科研机构170个,有科技活动单位170个,科技活动人员共计12767人;企业1624家,有科技活动的有565家,科技活动人员为97617人。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生产力促进、创业服务、科技风险投资、农村科技推广等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一批关系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条件和制度保证。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省实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入区企业846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49亿元,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利税93.5亿元,出口创汇3.72亿美元。太原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自主创新的核心基地和重要载体,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
    2008年,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入区企业340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1.7亿元,工业增加值112.5亿元,利税51亿元,出口创汇456万美元。随着机械制造园、电器工业园和科技工业园在区内崛起,一区多园的雏形正逐步形成。
    4.科技资源条件显著改善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山西省的科技基础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科研中试基地2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3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9户;拥有单台价值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1007台(套)。建立了中药现代化、镁及镁合金等专业技术创新平台19个;整合了全省主要科技文献资源,文献资源数据总量达到14.3T;构建了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建立了国土资源、资源与环境等数据库系统;山西省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拥有自然科技资源26857份;构建了主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网;开通了集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信息、创业企业孵化等于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
    5.基础研究有所突破

 

纠缠态光场及连续变量量子通信研究  荣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截止2008年,全省列入中科院“百人计划”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人,还有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分别进入国家其它重点人才计划。已经形成了数理、化学化工、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生物农学、医疗卫生等六大重点学科领域,在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学、合成化学、材料制备、中医药等优势领域研究成效明显。2007年,山西省被SCI、EI、ISTP及CSTPCD收录的论文总数达到7634篇。全省在一些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些领域已经具有很强的实力,如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具备开展国家前沿课题研究的条件。在光量子器件研究上,进行了一系列全固态激光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等。
    6.农业科技硕果累累
    经过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挖掘了一大批新种质、新材料,选育了晋麦47号旱地小麦,晋太170、临优145、临汾138优质小麦,晋单42号、大丰1号、2号粮饲兼用玉米,晋杂(草)19号高粱,晋谷21号谷子,晋蓖麻1号油料作物,晋甘蓝2号、3号优质蔬菜,多倍体大粒早黑宝葡萄、玉露香梨、晋阳白猪等上百种农作物、动物新品种;开发了数百种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高效养殖技术、新型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和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推广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全省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259.5万t,增长到百亿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38.2亿元年增长到2008年的596亿元。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晋麦47号是抗旱高产优质旱地小麦新品种;1995年通过了山西省审定,1998年通过国家审定;1998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目前国家黄淮海麦区旱地区试对照品种,在晋、冀、鲁、豫秦累计推广5221万亩。图为晋麦47主要选育者在田间观察和晋麦47单株照片


    7.科技促进了民生改善
    加强社会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山西省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在医疗卫生、城乡住房、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节能等民生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省通车里程124773公里,是1949年的97倍,是改革开放初的45倍,出行更加便利;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3平方米,是1949年的7.18倍,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数达到9533个,是1949年的7.55倍,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出生缺陷明显减少,人均寿命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森林覆盖率达到14.12%,是1949年的5.88倍,生态环境取得成效等等。
    8.科技合作交流模式不断创新

中美合作电镀法凸点制造工艺技术项目
 
中澳合作煤中矿物质的演化、熔融对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和提高气化效率的途径项目


    1978年以前,山西省的科技合作工作开展得很少。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开放的眼光谋划山西的发展,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几十年来,山西省从现实需求出发,通过积极引导,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蓬勃发展,合作内容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般人员往来,到后来的项目合作,向“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方式的跃升。通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累计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2.4亿元,带动和引导社会投入资金约11.4亿元,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117项,共有知识产权16项;引进人才886人。通过多种交流平台的搭建,与48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分享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