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陕西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辉煌历程

    建国60年来,陕西科技事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科学机构全面建设、发展和逐步壮大阶段(1949-1956)
    1949年西北地区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0—1951年相继成立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陕西分会筹委会和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西安分会筹委会(简称陕西科普、西安科联)。1952年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调整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发出《关于技术人才调查登记及调整工作的意见》。195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转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报告》。
    1953年,召开了西安科联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全省已有数学、化学、地理、动物等25个学会。1950—1956年全省新建立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6所,各县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到1956年,陕西省科技人员发展到1.4万余人。科技人员在“科学与生产相结合,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围绕国民经济的恢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逐步开展了科学考察和试验研究。
    第二阶段:科学技术进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1956-1966)
    1956年陕西省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并制定了《1956—1963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标志着陕西省科学技术开始进入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阶段。
    在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时候,陕西省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科技工作中也贯彻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加强了农业和国防尖端科学的研究工作。1957年中共陕西省委发出《关于加强科普工作领导的通知》。1958年发出《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科学工作委员会工作任务及专、县成立科学工作机构的决定》。同年8月,陕西省科学工作跃进大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新成立了4个科学分院和23个科研所(室)。大会对《陕西省1958-1962年科学技术研究规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同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简称陕西省科协)建立。1963年,陕西省组织制定了《1963—1972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在这一时期农业科技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制定了《陕西省1964—1970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农业科学10综合实验任务,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试验。
    第三阶段:科技事业受到阻碍和停滞阶段(1966-1976)
    从1966年开始,持续了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受到阻碍和停滞。省科委、省科协和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和处于半瘫痪状态,部分科技人员下放劳动,一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或散失或被毁,许多科研课题一度陷于中断。在这种条件下,许多科技工作者,排除干扰,坚持必要的科研工作;由于陕西是国家“三线建设”重点省份之一,一些国防军工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5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01研究所等陆续迁来陕西,并建立和发展起来,并在逆境中取得了一些难得的科技成果。
    第四阶段:科技事业进入一个新的蓬勃发展阶段(1976-1988)
   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省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中共陕西省委于1978年4月召开了全省科学大会,讨论了《陕西省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表彰了107个科技先进单位,505个科技先进工作者和1150项优秀科研成果,号召全省科技工作者为攀登科学高峰、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关于依靠科学技术振兴陕西经济的决定》、《关于改革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恢复科技工作,建立了正常的科研秩序。恢复了各级科技管理机构和13个省级研究所,使全省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1982年9月,召开了全省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10项具体措施;制定并实施《陕西省科技三项费用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稿)》、《关于改革科技拨款管理办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加强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制定并实施《陕西省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8个重点领域、61个重点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攻关。截至1985年底,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各类科技人员发展到30万人。全省每万人口中拥有科技人员99.9名,每万名职工中拥有科技人员1106.7名,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前茅。从1977年到1985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000多项,其中16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50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560多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五阶段:科技事业发展、改革阶段(1988-1999)
    1988年,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教育奠基、科技兴陕”战略方针。颁布了《科技兴陕纲要》,明确了陕西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子,提出了科技兴陕目标和主要任务,启动了旨在动员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51251工程”计划。1990年2月24日和1991年4月12日,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第二、第三次科技兴陕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即坚定不移地实施“51251工程”计划,研究解决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问题,把“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和科技成果的推广继续引向深入,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发展科技事业。
    1992年5月,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批准创建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以此作为陕西高速发展的“硅谷”和科技兴陕的重大举措,并相继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和发展的决定(1998)》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快速发展。开发带内共有西安、宝鸡、杨陵、咸阳、渭南五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区),实行“开放式运行,封闭式管理”的新型机制。
    1993年9月23日,省政府颁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意见》,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条例〉  进一步发展民营科技事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陕西科技力量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鼓励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承包,开展创新、创业,民营科技企业从此发展壮大。
    党的十五大召开和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1995)》、《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1998)》)颁布后,陕西民营科技企业空前壮大,民营科技企业促进了陕西省所有制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新兴产业的成长,是陕西省最活跃的创新群体,在全省乃至全国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1995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又提出了以发展高新技术、培养新兴产业为核心的“1851”科技经济一体化计划。1996年开始,陕西科技工作确立了以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结合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组织实施以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为核心的“1851”科技经济一体化计划,把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向了更新、更高的阶段,使“科技兴陕”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第六阶段:科学事业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6)
    1999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科教兴陕战略,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科技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陕西省“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围绕《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科教兴陕战略。
    1、启动了科研院所转制工作。自1999年6月28日《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产业化的决定》颁布以来,科研院所以多种方式进入市场,积极实行企业化经营,整体转制工作平稳推进。从1999年7月1日开始,国家经贸委工业局所属的15个在陕科研院所转制工作平稳进行。同年,省委、省政府还相继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有关问题的通知》、《陕西省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拉开了省属科研院所转制的序幕。
    2、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2002年3月和7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关中星火产业带。省委、省政府也适时做出了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一线两带”战略的启动和实施,突出和强化了科技引领支撑经济发展、聚合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了自主创新、产业成长和区域要素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培育和塑造了高新技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果业、畜牧业、现代中药、旅游和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关中的率先崛起,辐射带动了陕南、陕北,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主创新特征的发展之路。
    第七阶段:创新突破阶段(2006至今)
    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力量,为增强陕西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全面建设创新型陕西而努力奋斗。
    1、制定并实施《陕西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集成科教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科技园区带动辐射,科技成果规模转化,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根本、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有陕西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陕西。
    2、制定并实施《陕西省中长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新时期陕西省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于省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瞄准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立足自主创新,力争在优先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重点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三是结合陕西科技发展的重点目标,提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抢占科学研究制高点,全面提高陕西省持续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取得国际领先的原始性科学成果。四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把陕西建成西部经济强省提供可靠保障。
    3、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科技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技园区带动辐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作方针,省政府启动并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13115”科技创新工程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在10个重点领域,组织30个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在重点行业和企业支持建设100个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加速科技产业跨越发展,形成陕西省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支持建好50个科技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园区产业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高效整合科技资源,激发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使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