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湖南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科技成就

    20世纪50、60年代,湖南省在科技领域曾获得多项“全国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相继实施了“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等科技发展重大战略,科技领域硕果累累。1985-2008年,湖南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科学技术发明奖129项,科技进步奖46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和专利批准量居全国前列。
    一、科技体制改革
    从1984年开始,湖南省通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顺应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新型科技体制,探索了不少成功经验。一是积极调整科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科研机构改革中成功探索了 “中联重科”和“海利化工”两个典型模式;二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科教领导小组,进一步理顺了关系,从体制上解决了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分散重复的弊端,逐步形成了大科技的格局;三是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1991年出台了《科教兴湘的决定》,鼓励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1年省第八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要“坚持科教兴湘、推进科技创新”;2005年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又进一步明确了要大力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2006年全省科技大会召开,确定了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发展战略;2008年,全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为创新型湖南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壮大科技队伍、繁荣技术市场等多方面改革创新,为湖南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四是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入21世纪,省科技厅启动并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化科技专项,通过建立健全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专项监督管理机制,支撑了重大关键技术领域科技攻关,提升了重点领域的科技竞争力。
   
    二、创新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湖南省的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2008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企业自筹资金达162.08亿元,占73.3%。全省企业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88.8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的77.5%。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至2008年底,全省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9家。2008年,16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筹集科技活动经费40亿元,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405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39.3%。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海利化工、隆平高科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凭借雄厚的研发能力和不断地创新,快速成长为行业的骨干企业,其中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还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

    三、工业科技

    国防科技大学1983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荣获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省煤科所与省煤矿专用机械厂吴辉海等于1984-1992年成功研制出当时我国最大液压提升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等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打破了美、英、法三国在该技术上对我国的封锁,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南大学钟掘院士等开展的“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将我国可利用铝资源的保证年限由10年增加到60年,使我国铝材性能与国际接轨,打破国外垄断与封锁,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主持研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

    四、农业科技

    籼型水稻杂种利用研究继70年代取得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后,在强优组合选配、繁殖制种、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方面成就巨大,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2000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湖南师范大学刘筠院士与湘阴县东湖渔场熊吉祥等于1980-1985年完成的鲫鲤杂交研究获得具有开拓性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修正了国内外关于鲫鲤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观点。

 

袁隆平院士在察看超级杂交稻生长情况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当之无愧地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之后,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荣誉。

 

                   改良四倍体鲫鲤(♂)×改良二倍体鲫鱼(♀)

湘云鲫2号

    湘云鲫2号(湘云金鲫),它是利用远缘杂交和雌核发育相结合的技术培育出来的新型优良多倍体鱼,具有不育,杂食性,摄食力强,生长速度快,味道鲜美(呈味氨基酸含量高),生长个体整齐、体形美观(体背高),抗病力强,耐低温、低氧的特点。

    五、医药卫生科技

    湘雅医院张阳德等发明的腔内微导管式传感器测微爆破压和导管式微爆器定向爆破新技术为国际首创;李麓芸、夏家辉1979-1985年研究成功的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卢光琇等先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等生殖助孕技术实验室研究,我国首例冷冻精子人工授精婴儿于1983年诞生,我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于1988年诞生。1998年,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夏家辉教授等成功克隆了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这是我国克隆遗传病致病基因零的突破,并申请了该基因的国际专利保护。   

 

▲①我国著名生殖与遗传学家卢光琇        ▲②A.试管婴儿诞生流程图

 

▲B.人类胚胎体外发育过程照        ▲C.首批试管婴儿已经长大成才


    1988年我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在湖南湘雅医院的诞生,为湖南省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工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克隆神经性耳聋致病基因在1999年科技部出版的《中国基础研究五十年》一书中被列为“理论建树”的25项重大成果之一。1999年教育部授予了“夏家辉小组”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六、基础研究

    原中南矿冶学院陈国达院士等于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公开提出活化区即地洼区新构造单元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地洼学说,被列为世界科学技术史大事之一,为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作出了杰出贡献;长沙铁道学院侯振挺等从事马尔可夫过程研究长达10年,著有《马尔可夫过程的Q-矩阵问题》、《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马尔可夫骨架过程》等,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1986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中南大学黄培云院士创立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获得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对推动我国航空航天、原子能和兵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科技资源及能力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积极组建各类科研机构,加大投入改善科研条件。至2008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部级重点实验室25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各类科技机构1661个,科技机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4.84亿元,其中仪器设备原值为46.83亿元。

    八、国际科技合作

    20世纪50年代,湖南省通过政府渠道,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过科技交往,但规模不大。70年代后期,湖南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开始起步。1978-2000年,执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187个,开展民间科技合作交流项目425个,共获得国(境)外科技合作交流无偿资助近9000万美元(含科学仪器及设备)。1978-2005年,经省科技厅审批或审核出国合作与交流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11700余人次,邀请国(境)外技术和管理专家、高水平科研人才特别是湘籍海外人才和企业家等来湘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达10100多人次。目前,湖南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官方或民间双边、多边科技合作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