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贵州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一、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科技发展顶层设计、科技政策法规的制定、科技投入的加大、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为科技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政策法规环境逐步完善。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教兴黔战略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省人大颁布实施了《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6个地方性法规,省政府颁布实施了《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初步形成了促进科技发展的法规体系和相应的科技进步考核体系。

    科技发展顶层设计得到加强。先后制订了全省科技发展“六五”到“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科技发展目标。通过开展科技发展战略调研,编制完成了《贵州省1986至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高新技术、农业、社会发展领域专项规划。特别是《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立了“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省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资金投入明显增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经费投入逐渐增大。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1990—2008年,省级财政科技拨款达到49.20亿元;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4.77亿元;各市(州、地)级财政共投入科技经费13.56亿元; 2000—2008年,全社会R&D经费累计投入76.63亿元,其中2008年为19.1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6倍;R&D投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0.004%上升到2008年的0.57%。促进科技发展的意识和群众基础增强。通过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考核、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实施,干部科技意识增强,推进科技发展力度加大,全省有29个县(市、区)进入国家、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行列,22个县(市、区)纳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建设。科普照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广大的青少年和农民群众感受和接触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文明与进步,为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通过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交流与合作,初步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贵州省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上零的突破;建立了国家环境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贵州省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成为首家挂牌的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从无到有,建立了贵航集团、江南航天集团、振华集团和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4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贵阳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遵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全省建立了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一批科技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园区,推动了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启动了“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贵州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挂牌成立了贵州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建立了贵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3个国家级重点示范生产力中心、21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贵州军转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贵州贵阳科技大厦创新企业孵化器,完善了贵州省网上技术市场,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提供了服务。

    科研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强。以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为突破口、以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和服务社会为重点,推动了省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机构观念的转变,提高了科研机构的创新及服务能力。省属科研院所有27个院所按一所两制实施了改革,16个院所转为企业或中介机构,4个进入大学或医院,农业类科研院所整建制划归省农科院统一管理。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到2008年已发展到218家。在推动新的科研体制建设上,积极探索,通过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打破了院所之间的限制,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加大。1996年设立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以来,全省共选拔七批150名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成绩显著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作为培养对象,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在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上成效显著。通过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博士专项基金等的设立和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以及每年上百项科研项目的培养锻炼,加强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为稳定和造就一支科技人才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承担科研项目的大部分主持人都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目前省内的科技人才中,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到2008年,全省有核心专家27名、从事教学科研的博士近1000名。

    科技资源整合成效明显。以科技计划安排转向谋划布局、宏观管理、加强集成、形成“规划—计划—项目”有机衔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基础、重大专项、合作三大计划。全省设立了贵州茅台科技联合基金等科技专项资金,签订了“贵州省科技厅、安顺市人民政府科技合作协议”,并通过整合资源,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取得突破。国家大科学装置之一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正式落户贵州,这是贵州省参与共建的唯一一项国家大科学工程; 2006年首次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研究(973)项目,2007年获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立项率大幅提高。

    合作创新向深度广度推进。省政府与中科院签订了两轮科技合作协议,中科院设立“科技支黔工程专项资金”,加强同贵州的科技合作,围绕合作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扶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省政府与中科院建立了部省工作会商制度。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60年来,贵州与六大洲50余个国家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技术、智力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中英“贵州能源效率”和“中高硫煤脱硫研究”、中日“贵州猫跳河(红枫湖、百花湖)流域环境综合对策计划调查”、中美加“参与式社区自然资源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研究”、中美“燃煤型砷中毒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和“基因删除技术在转基因水稻上的应用与研究”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改善我省生态环境、推动优势学科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