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动态新闻 辉煌历程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与创新环境建设 60年发展状况比较 科技成就  
  重庆科技
动态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首页 >> 科技成就
    1、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了科研院所创新活力
    2000年以来,全市科研院所除部分公益类院所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外,其余均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转变。但是,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不是一改了之,而是为了做大做强。
    1、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中央在渝科研院所在地方科技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给予中央院所在政策方面更大的灵活性,解决中央和地方在院所转制方面存在的政策差异。二是支持中央在渝院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是依托中央在渝院所建立的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提升了中央院所的科研开发能力。
    2、推进开发类院所“二次创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来,全市以提升研发能力、检测能力、中试能力为核心,以改善科研开发装备条件为手段,加强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市属开发类院所发展质的转变。
    3、激发创新活力,公益类院所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逐步提高公益类院所人均开发经费投入强度,重点支持公益类科研条件建设。2008年,设立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科研人员稳定开展科研工作。鼓励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牵头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参与重大工程,公益类科研机构得到稳定发展,科研及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2、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建国60年,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率先在世界上绘制出家蚕基因框架图谱,这是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型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开创了核心芯片、协议栈软件、智能医用无线内镜等关键技术,TD-SCDMA标准并被国际电信联盟作为3G手机国际通信技术标准,研制出世界第一款基于0.13微米工艺的手机核心芯片-通芯一号。研制出“时栅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开发出时栅数显精密分度转台。“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等上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市政府授予科学技术奖993项。“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高性能镁合金加工与制备中的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防御输变电设备故障导致电网停电事故的基础研究”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
    3、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以1991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为标志,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进入新的阶段。截至2007年,全市建成重庆大学科技园、北碚大学科技园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组织实施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培育出天然气汽车、镁合金材料、风力发电装备等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工业总产值达357.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值30.1%,高技术产品出品额占外贸出口额23.6%。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12家、高新技术产品2054个,26家企业获得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4、能力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国60年,特别是直辖以来的探索和实践,重庆科技工作在科技资源整合和能力建设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创造了科技平台建设“重庆模式”,走出了一条节约创新之路。2004年,重庆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设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平台,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初步构建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支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日益凸显。2004年来,整合建成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大型科研院所3个。截止2008年,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企业(行业)技术中心109个、博士后流动站60个。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已整合1400多台(套)、总价值达14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建成“一网九库”科技信息平台;建成全国惟一的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成果转化平台已形成重庆高交会暨军博会品牌,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2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8个,企业孵化器29个,国家级高新开发区1个、软件园1个、大学科技园2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820个。
   5、 科技进步支撑农业发展
    建国60年,在农业科研、星火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支撑了全市农业发展。“渝荣1号猪配套系”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是我国第一个以优良地方猪资源利用为基础培育的三系配套的猪配套系,是重庆市动植物良种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畜牧良种自主创新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成为我国水果行业的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农业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杀虫真菌生物农药方面,研制的“20%杀蝗绿僵菌油剂”等产品获得新农药登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杀虫真菌生物农药产品,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标志着我国在鳞翅目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2008年,先后完成了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世界首张家蚕全基因组基因芯片、世界第一个蚕类多态性遗传图谱等多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
    重庆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建设涉及库区23个区县和柑橘、中药材、茶叶、花卉等十个特色产业的建设。总投资38亿元,已解决库区十大科技型优势特色产业中20多个关键技术难题,转化推广科技成果100余项,建成示范基地(园区)14个,开发知名名牌或产品40多个,新增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以上科技型龙头企业15个,建成较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涉及市“千百工程”示范村有63个,推进村506个。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十个科技型优势特色产业、覆盖23个区县”星火产业带发展格局,支撑库区产业发展。
    6、国内外科技合作渐入佳境
    一是院(校)市合作逐步深入。市科委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北航、上海交大等高校开展科技合作,推动110多个企业、科研机构先后与中科院成都、北京等分院的39个研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联合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研,库区消落带治理项目已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工业机器人、不锈钢化学船、乙炔法醋酸乙烯固定床新型催化剂等合作项目已在重庆转化并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区域合作范围逐步扩大。重庆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组建渝港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批准的内地第一家合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香港签订“5+1”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合作协议,与周边省区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攻关,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现突破。三是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深入。重庆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其中,与俄罗斯在军转民技术、加拿大在林业领域、日本在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联合协作,推动华立药业公司与瑞士、意大利、英国及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合作,使之成为全球首家通过青蒿GAP认证的种植基地和通过GMP的制药企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得到世卫组织(WHO)的推荐,与英国驻渝总领事馆联合举办了中英科技合作年启动仪式并签署合作协议。2009年10月,科技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将有100多个国际知名研究开发机构来重庆开展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