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全国地学科技之力 促新疆矿业跨越式发展——记自治区国家305项目办公室
日期: 2010年08月31日 12:35      
【字号:

萨尔布拉克金矿10万吨堆浸,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

 

新疆伊宁县京希-伊尔曼德金矿勘探现场(2008)

国家305项目野外钻探现场

    国家305项目是我国固体矿产研究领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也是国家较早实施的科技援疆项目。

    “七五”至“十一五”期间,国家305项目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持,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等部门,汇集全国100多个科研教学勘查单位,投入资金3.8亿元,相继实施了《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新疆大型矿集区预测与勘查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新疆与中亚邻国矿产资源对比研究与高效勘查技术集成》等7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取得成果340余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41项,达到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208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其中,“罗布泊盐湖钾盐资源研究”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80部,发表论文近2000篇,为支撑引领新疆矿业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通过项目持续实施,极大提升了新疆地学研究水平,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新疆位居欧亚大陆腹地,横跨中亚和特提斯两大成矿域,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找矿潜力巨大,是我国21世纪战略性矿产资源重要接替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了把新疆和整个大西北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重要基地的宏观战略设想,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明确提出了把能源和矿业作为新疆实施“全方位开放,东联西出”和“参与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地质科研先行的工作方案和将新疆建设成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的目标。
    1983年6月,在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提出“深入研究和总结新疆地质成矿规律,为矿产勘查指明方向”的科技攻关立项方案;经过一年的反复咨询与论证,于1984年8月,向原国家科委、原国家计委和国家财政部提出立项申请。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批示“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要积极支持新疆科技攻关立项。”
    1985年3月,原国家科委、原国家计委和国家财政部联合发出第305号文件,批准“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项目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编号75-56),简称“国家305项目”,项目管理办公室简称为“国家305项目办公室”。
    国家305项目始终坚持地质科研—勘查—开发一体化,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成矿预测、方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基础地质研究方面,提出陆间洋盆、多块体拼合、陆内造山和盆山耦合的“中亚型造山带”理论框架, 确定了新疆大陆地质演化主要地质事件,编制完成新疆及邻区构造建造图、大地构造图、矿产分布图和成矿规律图,重点成矿带地质矿产和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图件。
    矿产勘查评价方面, 圈定金、铜、多金属重要成矿带50条,提交普查评价基地68处,提交萨尔布拉克、恰布坎卓他、京西布拉克、赛都、萨日达拉、康古尔塔格等金矿34处,实现新疆原生金矿找矿重大突破,使新疆黄金产量跃升至前列。累计提交科研预测资源量:金1070吨,铜镍1145万吨,铅锌1280万吨,钾盐3亿吨,铁3亿吨,银3117吨,锡6.7万吨,锑1万吨,汞1000吨,钨3.6万吨,氯化锂210万吨,氧化硼433万吨,硅灰石292.39万吨。
    “九五”“罗布泊盐湖钾盐资源研究”课题,创造性提出“高山深盆、盆中藏盆”、“卤水流体上升补给成钾” 的钾盐成矿新理论和“含水墙”成钾模式,提交KCl资源量3亿吨(超大型) ,潜在经济价值达5000亿人民币,使我国钾盐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科研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年产120万吨硫酸钾矿山已建成投产;京希-伊尔曼得金矿床是国家305项目自“八五”发现到勘探全程介入的金矿床,探明储量50.3吨,是我区目前一次性提交储量最大的金矿床。
    初步测算,国家305项目成果潜在经济价值超过万亿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2800。
    二、通过项目持续实施,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国家级西部科技攻关团队,为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国家305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实行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汇聚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团队。据统计,20多年来,全国先后有2万余人次参加国家305项目科技攻关,其中两院院士10余名。近千人通过项目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大批年轻学者成长为我国地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地质科技攻关团队,为新疆地质科研事业和矿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从2000年开始,先后有40位外国专家学者来疆参加课专题研究和讲学,促进了国家305项目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2005年开始的美国阿尔瑞(ARRAY)信息技术公司出资为新疆地学界培养复合型人才项目,已选派了8名地质科技和管理人员到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接受了为期半年及以上的专业及语言培训。
    围绕项目实施开展的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为地质科技人员了解国际、国内最新地质科技动态,学习先进地质勘查和开发技术提供了平台。2006年3月,联合台湾地球科学研究所发起组织了“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学术研讨会,交流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近50名中外地学专家参加了会议。2007年9月,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了“中亚型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交流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2009年2月,组织11位长期在新疆从事地质矿产研究的专家,开展了“新疆地质矿产研究成果系列专题讲座”。2009年9月,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了“中国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变与地壳结构”国际学术研讨会,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土耳其、古巴和中国的40余名知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充分发挥国家305项目研究成果的科技导向作用,向社会全面开放科研成果,向各地州政府无偿赠送相关科研报告500余套,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系统,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三、通过项目持续实施,拓宽了国际地质科技合作渠道,有力支持了国家资源大通道建设
    依托国家305项目研究成果,与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以及中亚五国等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地质科技合作与交流,实施合作研究项目40多项,提升了项目的研究层次和水平。同时,加强与中亚及俄罗斯的地质科技合作,签订了一系列合作研究协议,大批地学专家及相关技术研究人员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及蒙古国开展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为进一步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地质科技合作,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
    与10余家国际矿业公司合作,对国家305项目研究成果进行矿产风险勘探,吸引外资2.6亿元人民币,有力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其中,与澳大利亚天山金田公司合作开展的新疆伊宁县京希-伊尔曼得金矿床勘查项目,外方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美元,提交查明金矿资源量50.3吨,是新疆目前一次提交资源量最大的金矿床。日本政府(JICA渠道)无偿援助“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资源开发联合调查”项目,调查资金300万美元。
    回顾国家305项目20多年来的科技攻关历程,可以说是国家科技援疆的现实表现和成功典型,意义重大,成果显著,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家科技部领导指出:“在固体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科技部已经连续5个五年计划支持新疆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国家305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培养了一支创新队伍,科技部支持新疆继续实施305项目,为新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利用中亚矿产资源提供支撑”;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指出,国家305项目为新疆的地勘工作,为新疆的矿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定要持续的发展下去。
    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和新阶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思路,对新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新疆资源优势和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将新疆建设成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重要接替基地和资源陆上大通道,不仅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对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保障边疆安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重大意义。
    温家宝总理强调“我国的经济建设有赖于矿产资源的全球配置格局。”“要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地质学研究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既要研究国内的优势矿种,也要研究中国周边国家资源的供给能力”。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将是国家305项目今后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