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基金走过的5个年头里,前期筹备的一年和正式启动后的前两年是创新基金定名、定位以及定形的关键时期,赵玉海负责了这一时期的工作。
作为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第一任常务副主任,从1998年起,赵玉海就带领十几个人,通过调研、分析和总结,“几乎摸透了国外所有同类基金的运作模式”,从而确立了创新基金运作和管理的基本框架。赵玉海也敢说:“创新基金的管理水平不亚于其他任何国家。”
一年调研出“基金”
说起创新基金的创立,不得不提到美籍华人萧镜如博士。作为美国类似基金的受益者,萧镜如曾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出了10多页的书面建议,倡导建立中国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这一建议引起朱镕基的重视。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拨出1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由此,创新基金的建立迈出了第一步。
为让社会各部门都了解中小企业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独特作用,筹备人员开始大量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建设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廉,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等特点”。这些的确是中小企业不同于其它大企业的特点,但最重要的还在于“中小企业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的创新优势”。特别是拥有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美国和台湾地区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所表现出的经济活力更让他们坚信了“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对应对市场和金融风险有独特作用”。
赵玉海分析认为,中小企业有优势并不意味着有市场。相反,当时国家实行“抓大放小”的政策,在不了解中小企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中小企业发展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导致了其融资的困难,资金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现有的融资渠道———银行债券融资和资本市场上股权融资,一个看重安全,一个看重高回报,这两点都是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保证的。所以,中小企业在融资上并不受青睐,但是,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又不容忽视,作为一种责任,政府应在资金支持上“给予特殊的关照和专门的扶持”。但“这种资金支持作用是有限的,是众多融资渠道中的一种,而且不是主要途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设立创新基金是“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其作用在于对社会资金进入的“引导”。
拒绝“豆腐渣”项目
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和筹备,1998年12月底,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开会听取创新基金筹备工作汇报。刚从三峡回来的朱镕基在会议上由不要做“豆腐渣工程”说到了决不能出“豆腐渣项目”。
在这一精神的指示下,以赵玉海为首的基金管理人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针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和具体情况,借鉴国外同类基金管理的成功经验,设计了一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模式,打造了我国科技计划管理中的“六个第一”。
第一次对基金管理流程采取了链式的操作方式,基金管理中心采取流水线的运作方式,一个基金项目的申请要通过受理、审理、计财、监理等不同的环节最后才能完成。
第一次采用邮寄申报,全年受理的方式。所有的项目,中心只受理邮局寄来的申报,从而“拒绝了跑步(部)前(钱)进”。另外针对中小企业“波动很大,变动很快”的情况,中心采取的是全年受理。
第一次采取了“三位一体、各尽其职、互相制约”的管理模式,即政府部门决策和监督、
专家咨询和指导及基金管理机构组织和实施。这实现了上中下三层的“分权制约”,也是创新基金能杜绝腐败的核心因素。
第一次将“监理”机制引入科技计划管理之中,对项目实行全程的跟踪监督和检查,主要是通过滚动拨款的方式,来跟踪企业项目的进展,从而保证了项目在质量上安全高效。
第一次对国家科技计划实行全程计算机管理,建立了专门网站,每个企业可随时上网查询自己项目受理的进展情况,从而客观上保证了创新基金的公开、透明。
第一次在媒体上公开各年度的立项情况,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项目提出异议。计算机的引入和媒体的利用都极大提高了基金管理的透明化程度。在所有的科技计划中,创新基金的“透明程度是最高的”。这种透明又是自觉接受监督的体现。
这些“第一”使创新基金成为政府为中小企业不断呐喊助威的最强音,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也随之不断提高。
尽管如此,赵玉海仍然有自己的“遗憾”。目前,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助方式主要是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而忽略了贷款担保和资本金投入。对此,赵玉海认为,对于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基金应有不同的资助方式,应该启动资本金投入(股权投资)从而使中小企业融入风险投资市场。
以人为本促发展
提高基金管理者的素质,是赵玉海最为看中和反复强调的。他说,没有高素质的管理,就没有高水平的基金。这种素质是多方面的,如在资助方式上,要想创新,想启动股权投资,管理者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建立健全挑选机制……
对此,一直以来,基金管理都在呼吁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但基金往往选择的是水平高、风险低的企业,不自觉地往“锦上添花”移,因为这样能保证较高的成功率。赵玉海主张,创新基金应该由奖励性资助转化为风险补偿性资助,“多资助那些只有汤喝的小企业,而不是有菜有肉、吃饱喝足的企业”。风险补偿性资助可以容忍失败,政府可以和企业一起失败。但一旦成功,企业就必须偿还政府资助资金,偿还的方式也可多样,比如股权投资和贷款担保。
与之相关,社会要改变对基金评价的导向,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而不单以成功率为标准。即便是也要对成功率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要求,而不是越高越好。
上述两个方面“归根到底是对基金管理人员的要求”,要促进创新基金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还在“以人为本”,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科技日报)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