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开放经济优势 推动创新城市建设 昆山市人民政府
日期: 2009年12月03日 09:51      
【字号:

2009年11月26日

    近年来,昆山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大力实施“三自”创新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2008年,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连续多年在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考核中位列江苏省县级市第一,先后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今年又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市)、批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以科技政策为先导,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主导作用,不断拓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路径,全力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区域创新体系。相继出台《关于实施“三自” 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及近20个实施细则。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设立昆山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财政科技支出从2006年的7069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3.81亿元,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从2006年的1.6%提高到2008年的1.9%,今年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达4%。
    二、以扩大开放为基础,努力提高引进消化能力。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的先发优势,引导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制订出台了《关于鼓励、吸引国(境)内外研发机构设立和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鼓励外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在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建立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等合作渠道,促进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有效带动了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提升,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内外资企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新路子。
    三、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加快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瞄准新显示、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新环保等产业领域,全面实施以办成一批核心技术项目、扶持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培育一批自有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品牌企业、孵化一批科技创业项目、申报一批专利技术为主的“六个一批”科技专项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共获得国家“863”项目9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8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0家、高新技术产品671只。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7%。
    四、以载体建设为依托,有效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全力推进科技园区、创新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的建设,科技园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特色基地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的产业布局。全市拥有1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和1个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和5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拥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外资研发机构31家,企业研发机构总数达到396家。创新载体建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以科技合作为纽带,积极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加强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等校地合作活动,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等高校院所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现有各类产学研联合体400家,产学研合作项目462项。设立亿元优秀人才专项资金,成立优秀人才服务中心和3个海外人才招聘工作站,启动建设5个区域性人才公寓,大力吸引各类人才来昆创新创业,全市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5个分站,人才总量超过16万,居江苏省各县(市)之首。
    六、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手段,大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全面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在全省率先实施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审判试点,制定出台了《昆山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昆山市知识产权保护援助服务办法》,免费为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实务知识培训,加强知识产权涉外援助,营造知识产权保护良好环境。同时,充分发挥中外专利检索平台作用,为多家特色产业基地和企业建立了专利数据库。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分别达到36580件和17009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
    下一步,昆山将坚持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显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十个科技创新载体、十个服务业集聚区、十个特色产业基地、十条主导产业链,大规模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更大力度、在更高层次推动科技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