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技列车贵州行”开幕式侧记
日期: 2008年05月19日 09:18      
【字号:

   17日上午,贵阳市人民广场人头攒动,林林总总的科普展板和科普宣传摊位前人群簇拥,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200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贵州行”暨贵州科技活动周大型科普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一大清早,贵阳飘起了细细的雨花。听说参加“科技列车贵州行”的专家们上午将举办一些讲座,贵州省大方县农民陈龙远一大早赶到贵阳市人民广场。虽在这里蹬三轮谋生,他也惦记着家里的农活,想向农业专家多学一些实用技术。

  刚到广场入口,陈龙远就看到了一条大红横幅:“请捐一元钱,向灾区人民献爱心。”那是贵阳第十中学的6、7名高中生,他们作为贵州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正在为汶川地震中受灾的人们募捐。

  陈龙远捐出了100元———他蹬着旧三轮车跑一趟活才挣两元。“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的情况,我心里非常难受。”这个49岁的黑瘦男人,手握上去如同握一把扳手,他说自己一定要为灾区的人们做点什么,但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捐款。“今天,我的心落下来了。”

  “我们到这里来募捐,也想借一借科技列车的人气。”一位中学生志愿者说。

  在那几名高中生志愿者的前面,是贵州省地震局的咨询展台,一个市民在询问:四川地震会不会影响到贵州,离得这么近。技术人员解释说:贵州和四川分属不同的地震带,贵州还是很安全的。

  地质板块相异,人的心却相通。广场所属南明区红十字会的几名年轻志愿者,抬着募捐箱冒着渐渐大起来的雨,穿行在广场热情地劝大家为灾区再奉献一点。他们给每个捐款者胸前贴上一个绿丝带。

  “有很多人是一路捐赠过来的。”在广场出口,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戴琨也带领着一组由省直机关职工自发组织的红十字会志愿者。“我们都在单位捐过款,但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组织起来发动大家都为灾区尽一份心,这个力量是无限的。”

  上午10点,雨更大了,专家们不得不穿上雨衣。“科技列车贵州行”就要正式开幕了,人们站起身、低下头,为汶川地震中的死难同胞默哀。整个广场突然安静下来,只有唰唰的雨点在敲打着肩头,仿佛上天也因遇难者而暗暗抽泣……

  一分钟过去了,回头一看,突然发现许多的“绿丝带”已经汇成一条绿色的河流,穿过不同科别医生们的“义诊长廊”,穿过农业专家们的技术讲堂,穿过贵州科技厅工作人员节能减排技能讲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