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评论员: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日期: 2006年01月14日 09:12      
【字号: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认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一个看法,就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对此,两院院士王选“深有同感”。他在一篇论述自主创新的文章里谈到,面对记者“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的提问,他立刻回答说:“最大的苦恼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
  
    从杨振宁的“最大的贡献”到王选的“最大的苦恼”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缺乏自信,低估了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杨振宁、王选以及许多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向世人雄辩地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对我国新时期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实践中固然会有许许多多困难,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险阻。但是,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要有敢于创新、敢于跨越的雄心壮志,要有“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的民族自信心。古人云:“战以气为主,气勇则胜,气衰则败。”这里的气,就是一种志气,一种精神,一种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正是抱着这种敢于创新的雄心壮志和不甘人后的民族自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批令世界瞩目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构筑起捍卫国家安全的防线;神舟飞船遨游苍穹,实现了中国人飞越太空之梦;超级杂交稻成功培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难题;中文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推广,使古老的中文印刷“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此外,我国也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如海尔、华为、奇瑞等。他们或通过原始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占领了国际市场;或在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打造自主品牌,跻身世界。他们的成功经验,证明了树立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实现强大的永恒动力。
  
    必须承认,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新技术扩散慢,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高等等,这些都是自主创新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更加说明自主创新是多么迫切!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实际上,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自主创新的过程。即使处于落后的国家也有可能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追赶和超越,后来居上。这种成功的例子在世界上不少。
  
    同时,我们要看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一定基础和能力,已具备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条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七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独具的最大优势;我国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还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一切都为我们着力自主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要保持和发扬敢于创新、敢于跨越的信心和勇气,树立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紧紧抓住自主创新不放松,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奋斗十几年、几十年,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自主创新的各项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以一个文明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