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深圳自主创新启示录——为何能成为自主创新排头兵
日期: 2005年10月27日 08:46      
【字号: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当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的命题时,深圳向祖国和人民再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深圳可以继续在新一轮的发展竞赛中领跑,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一名排头兵。
    
    深圳找到的这条新的成功路径,就是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深圳人,用当年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敢闯敢冒的深圳精神,闯出了一条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新路。
    
    深圳是中国的一个神话,华为是深圳的一个神话
    
    在今天的中国,不知道“华为”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但在当年“华为”刚成立时,知道“华为”的人肯定没有几个。
    
    1988年,华为还是一家注册资金只有2万元,员工十多人的从事HAX交换机代理业务的小作坊式的公司。17年后的今天,华为公司是一家员工24000多人,2004年销售额达到462亿元的国际高新技术企业的巨人。
    
    支撑华为这个巨人迅猛成长的是华为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据统计,到2004年底,华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5310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申请专利400多件。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在华为,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达到了11000多人,它在美国、瑞典、印度、俄罗斯都设有自己的研究所,华为在多个技术和产品领域都可以实现全球同步研究和开发。在一些欧美国家的人的眼里,华为就是睡醒了的中国雄狮的一个象征。
    
    华为更是深圳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座城市像深圳这样,高新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得这样快。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46.5%;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26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1年的8%上升到50%。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有3万多家;2004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85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7%。
    
    许多权威、专家、领导对深圳自主创新的能力都表示了由衷的赞叹,他们认为,深圳从一个加工工业型的城市发展到一个高科技产业城市的历程仅仅花了十多年时间,而国外的城市要完成这样的转变,至少要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曾经辉煌的深圳,如何再创新的辉煌?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为何在我国第一轮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能独领风骚?答案是因为深圳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条件。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时机,成为了香港等地外来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这些企业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进行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使得深圳的“三来一补”企业异军突起,辉煌一时。
    
    但是,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兴起,产业竞争的压力日渐增大,当初的加工贸易虽然为深圳的发展带来了第一桶金,但由于没有产品自主权,利润日渐微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只能为国外的大牌企业作加工厂,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深圳的加工贸易形势日益严峻。曾经成为优势的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资源日益紧缺。深圳不再具有优势。深圳人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开始有了严重的危机意识。
    
    但敢闯敢干的深圳人在看到危机的同时,也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在选择深圳何去何从的发展路径时,深圳的决策者们经过反复斟酌,确定了8个大字的对策:调整结构,自主创新。
    
    “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对深圳来说,是逼出来的路,也是华山一条路。”市委书记李鸿忠如是说。
    
    今天回过头来看,将深圳从加工贸易型城市转变成自主创新型城市,是深圳在一个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作出的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在深圳建市历史上担任深圳市委第七任书记的李鸿忠,在谈及今天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就时,还常常会由衷地敬佩当年的市领导做出正确抉择的远见卓识和勇气。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自主创新的主力
    
    当深圳确定了要发展自主创新的路径后,由谁来干?怎么样干?成了又一个摆在决策者们面前的难题。
    
    幸运的是,深圳再次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通常都是由政府来统领干,但深圳却明智地作出了让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企业家成为自主创新主力的选择。在短短十多年间,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为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
    
    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二是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三是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四是90%以上职务发明中的专利出自于企业。
    
    企业为何特别重视自主创新?答案很简单:为了竞争的需要,为了企业的生存。
    
    一个手机,如果掌握了核心技术,利润就是几百元,而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利润可能只有几分钱。
    
    寻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天然诉求。深圳一些有远见的公司在开始寻找企业的出路。华为在初创时,给香港的一家公司代理HAX交换机,也可以挣点钱。做了两年后,任正非下了决心,不能再搞代理了。因为他想,外国人是到中国来赚钱的,他们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绝对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企业要大发展,就必须自己搞开发。华为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走上了一条发展自主创新的艰难而辉煌之路的。
    
    深圳人现在引以为豪的是在全国有一大批叫得响的高科技企业。它们包括:在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等;在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等;在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兴、海王等;在新材料领域的比亚迪、长园等;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安科、迈瑞等。
    
    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一目了然。如华为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销售额的10%以上,其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跻身于全球移动通信企业第一阵营;其交换机占有率和智能网用户数在全球都是第一;深圳有一个朗科公司,老板是1999年从国外回来的“海归派”,他们当年投入500万元用于研发闪存盘,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我国在计算机领域20年来发明专利的空白。闪存盘专利在深圳迅速得到产业化,仅两年时间,销售收入就实现了从0到亿的飞跃。
    
    到深圳参观深圳企业的人有一个感觉:深圳是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成果高度密集的城市。要说出个把有名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全国哪个城市都不难找到,但像深圳这样创新型企业高度密集的城市几乎找不到。
    
    深圳有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密集化、自主创新能力最优化的典型。它密集到什么程度?这个园区面积只有11.5平方公里,但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却达到了1088.4亿元,每平方公里的产值达到了94.6亿元,是全市平均值的28倍。这里聚集了20家市级以上的企业研发中心,9个技术中心,22个重点实验室。
    
    谈起深圳自主创新的成功奥秘,深圳市科技信息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于沛有一句话发人深思,他说:“高科技企业全国其他城市也有,但全国还没有哪个城市有这么多叫得响的创新型企业家。”
    
    在深圳,在全国叫得响名字的创新型企业家有很多:华为的任正非、中兴的侯为贵、海王的张思民……
    
    深圳清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冠平,就是一个很有创新能力的学者兼企业家。冯冠平有一句名言:“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深圳的天上就会经常掉馅饼。”
    
    冯冠平说,他在清华研究院经历了一条从吃皇粮、伸手向国家要钱的传统老路,发展到国家主动为研究事业“送钱”的历程。现在清华研究院平均每年要申报200项专利,有15项成果实现产业化,技术价值超过10亿,孵化企业达310家,总产值达110亿。清华研究院也出了许多个百万富翁。
    
    总结起这段经历,冯冠平深有感触地说:“我非常赞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了深圳后我发现,人才和管理等要素,也是很基础的生产力。”
    
    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证明: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机制创新,而机制创新是要靠企业家来制定的。没有敢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就出现不了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机制。
    
    深圳的企业家为什么特别能创新?这跟深圳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大有关系。俗话说:“不是猛龙不过江”,敢于抛弃家园,丢掉铁饭碗到深圳来闯荡的人,一般头脑里都有些不安分的因子,都是想做一番事业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特别敢于创新和冒险。有些企业家甚至敢于为了成功一个新科技项目将自己90%的本钱都押在上面。正是凭着这种勇气和冒险精神,深圳的企业才能在自主创新的艰难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新华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