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柳暗花明看奇瑞-系列报道之三(经济日报)
日期: 2005年06月28日 09:13      
【字号:

人才是宝
  本报记者 张曙红 王 玲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 
  奇瑞这几年积累的最值得夸耀的资本是什么?人才!
   奇瑞下一步发展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
   还是人才!
  在采访奇瑞高层管理者的时候,人才是经常触及的话题。记者惊异于他们对于国内外顶级汽车技术人才的熟悉和了解,惊异于他们求贤若渴的急迫、惟才是用的气概,更惊异于他们在短短数年间迅速集合起来的一支豪华研发团队。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支“梦之队”,是代表着中国轿车研发水平的人才“梦之队”。

令人惊异的“花名册”

  张屏是奇瑞公司分管人事的副总,奇瑞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花名册”就装在她的脑中。她一口气给记者开出了一长串名字:
  许敏,上海交通大学毕业,1984年去美国,供职美国第二大汽车零件制造企业伟世通公司,是公司发动机研究专家团队里的重量级人物,2003年从海外归来,加盟奇瑞,现为奇瑞公司副总经理兼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张林,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工业外贸双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曾供职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2004年1月回国加盟奇瑞,现为奇瑞公司国际公司总经理;
  袁涛,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专业毕业,1989年留学法国,获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汽车发动机博士学位,2004年5月加盟奇瑞,现为奇瑞公司采购部部长;
  辛军,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系毕业,1990年留学美国,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发动机研究中心博士后,曾供职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和本田美洲研究中心,2004年7月加盟奇瑞,现为奇瑞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秦力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供职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2005年2月加盟奇瑞,现为奇瑞公司销售公司副总经理;
  冯建权,新中国汽车发动机设计第一人,曾主持解放牌141型车6102汽油发动机研发并获成功,现为奇瑞公司副总工程师;
  寺田真二,日本人,汽车制造管理专家,曾供职三菱汽车厂30年,任发动机厂副厂长。2003年11月出任奇瑞总装二厂厂长……
  对张屏来说,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开出很长。她脑中还有另一本“花名册”,那是奇瑞长期关注或正在联络的高级人才。
  谁也不会想到,在芜湖,在奇瑞,集聚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前沿研发骨干和管理人才。翻翻这本“花名册”,就足以令业内人士对年轻的奇瑞刮目相看,就足以领悟这是一家有着什么样追求的企业。


  用精彩的事业吸引人


  这样一支“梦之队”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奇瑞建厂之初,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奇瑞打出了自主开发“造中国车”的大旗。正是这面大旗,成为奇瑞对中国汽车人最具吸引力的东西。随着国内大汽车集团在合资过程中纷纷停止了自主研发项目,一批深感“无用武之地”的技术研发人员相继被奇瑞罗至帐下。现任奇瑞公司控股企业佳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沈浩杰,当时是国内一家大汽车集团轿车研发平台的负责人。在原企业自主研发平台即将解体之际,沈浩杰来到了奇瑞。与他一起过来的,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轿车车身研发团队。为什么选择奇瑞?“因为奇瑞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企业。奇瑞给我们提供了舞台,可以让我们实现未曾实现的梦想。”沈浩杰的回答代表了许许多多走进奇瑞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思贤心切的奇瑞领导人,一个个如同“猎头”公司的老板,四处搜寻着新的目标。
  随着事业的发展,他们的目光不仅盯在国内人才市场上,更指向了海外的广阔空间。他们广泛宣传奇瑞,以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事业,以研发自主汽车品牌的报国之心,感动学有所成的海外华人,动员他们加入奇瑞的队伍。
  现任奇瑞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是这样被“忽悠”来的。已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许敏,原本没有回国工作的打算。“我是回家乡来度假的,想利用这个机会把我学到的一些东西,对奇瑞的员工做个介绍,尽我的绵薄之力。”但当他走进奇瑞,公司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振奋人心的发展方向都让他惊奇,“我从来没有看到发展这么快的汽车企业,还有对中国自己的汽车事业充满信心的领导层,我被这样的事业和这群人所吸引。”于是,许敏很快就辞去了在底特律的工作,来到奇瑞挑起了工程研究院的“大梁”。
  年轻精干的秦力洪刚刚加盟奇瑞。他的故事与许敏又有不同。作为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专家,奇瑞曾经是他的研究对象。为了给自己找到充分发挥才干的事业平台,秦力洪对国内汽车企业做了专门的比较分析。
  “奇瑞是一个有活力的年轻企业,在它的成长发展中,会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正是这些问题吸引了我。另外,奇瑞已经吸引了一批各方面的顶尖人才,能和他们一起实现‘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理想,也让我十分振奋。”在来奇瑞实地考察的当天,秦力洪就缠着公司负责人签下了合同。
  人以类聚。伙以道同。精彩的事业把一群有志气的人们聚拢起来了。目前,奇瑞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142人,外籍及海归人员近40人,来自国内大型汽车企业的老专家和技术骨干有150多人。

建设“学习型”团队


  汽车的制造与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领衔研发的技术精英,还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奇瑞公司现有的近8000名员工中,超过50%的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4岁。
  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奇瑞不惜重金聘请咨询公司和业内专家来公司讲学、授课,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把大批人才送到国外培训。公司在对外的所有技术合作和技术合同中,都有一条规定,就是要求对方为奇瑞培训和培养人才。目前,公司送到国外培训的已达1000余人次,其中派到奥地利AVL发动机设计公司进行学习的就有100余人,培训时间最长的为2年,最短的也有半年多。
  现任奇瑞发动机一厂车间主管的吴俊宁,毕业于芜湖联大,1998年10月以技工身份到奇瑞上班。在公司“一帮一”技术培训中,他师从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中国第一代高级技工苏庆生,刻苦钻研加上名师指点,小伙子进步很快,带领他的团队一鼓作气设计并制造出7个发动机台架,不仅节省资金100多万元,还为SQR372型车扩大产能赢得了时间。去年3月他被派往奥地利AVL设计公司参与发动机的研发,成为专家级人才。
  “用真挚的情感留住人,用精彩的事业吸引人,用艰巨的工作锻炼人,用有效的学习培养人,用合理的制度激励人。”这是奇瑞的人才理念。从这种理念出发,奇瑞一手抓高级专家的引进,一手抓自有人才的培养,努力在自主开发的实践中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公司建立了10000多平米的研发实验基地,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与重点院校进行广泛交流,校企联办,共同培养人才。他们在合肥工业大学设立了奇瑞研修班,经过三年的培养,已有19名车辆工程在职研究生顺利结业。
  奇瑞的事业在发展,队伍在壮大。
  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芜湖,走进奇瑞,共同以艰巨的工作支撑起光荣而精彩的事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