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要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后盾
日期:2005年11月10日 14:55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依旧保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科研队伍的俄罗斯,其科学对经济的贡献即科研成果转化率却仅为2%,与西方发达国家的30%相去甚远。这一巨大的差距与俄罗斯可观的资源和科技潜力极不相称,正是看到这一点并试图扭转这一局面,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第二任期开始不久就提出了对国家科学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设想。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原计划按照总统的要求在2005年底以前出台新的改革方案,但有关的改革风声一经传出,立即在俄罗斯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为此,不久前俄罗斯教科部系统公布了相关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以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征求科技界的意见。
  
    关、停、并、转———改革的大方向
  
    据统计,目前俄罗斯有85.8万科研人员,其中63.6万在国家科研机构工作,仅科学院就有11万人。如此庞大的科研体系存在着严重问题:法律组织形式不完善;科学体系规模过剩与分散导致将资源集中用于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国家方针无法得到保障;科研预算的低水平导致科研成果率不高;对基础研究的优先预算拨款导致科研单位优先的考虑是资金而不是成果;缺乏明确而有效的评审标准和统计系统;科研单位不合理的使用资产状况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专业管理人员的稀缺和在把专业公司引入国有科研单位管理方面缺乏实践导致经营的效益低下等。
  
    面对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对科研机构单位实施关、停、并、转,从组织结构上对国家科学体系进行优化。结构方面:优化单位的资产,提高其资本化的程度;优化单位的规模,包括在合并基础上的加强;对效率低下和重复过剩的单位实行股份制和私有化。产业化方面:缩减国有科研机构的数量,实行新的法律组织形式,将国有独资企业改建成其他的法律组织形式,扩大实行混合所有制单位的范围。资金方面:扩充专项计划的管理,并向“成果管理”过渡,对总额基数和计划拨款之间的比例实行优化,提高对从事研发的人均资金保障力度,扩大国家预算的投入比例。管理方面:发展核算统计体系,发展对成果的检测和控制体系,建立发展包含任务、专项指标、措施和资源的专项计划。
  
    提高工资——确保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科学部分的改革内容主要是针对俄罗斯科学院系统的改革。该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预算过低,科研人员工资低,年轻科研人员数量少,现有国家计划的预算支出中基础研究所占份额不足等。基础科学领域的改革要达到提高效率,推动俄罗斯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具有世界水平知识的再生产,使俄罗斯的世界科学强国地位得以保持为目的。改革的方向是提高预算保障水平和人员工资,优化基础研究预算拨款系统,设立《优先支持世界水平基础研究》专项计划,建立科学院系统的“创新纽带”。到2008年科学院系统工作人员的国家预算工资将提高到年薪70万—75万卢布(2.35万—2.55万美元)的水平。届时平均月工资将不低于3万卢布(1000多美元),而青年科学工作者的月工资将不低于1.5万—2万卢布(500—700美元)。
  
    技术创新——应用科学发展的根本
  
    据统计,俄境内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单位多达1200个,其中大部分为国有单位,包括58个国家科学中心(俄罗斯应用研发领域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48个联邦科研生产中心,1个联邦高科技中心。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支持体系并未针对优先发展方向,预算资金的大部分分散于各单位,国家支持具有某种地位特性,缺乏获得这一地位的明确标准,成果评价体系效率低下,大部分国有单位实行的是国有独资企业的形式,大部分国有单位的活动并未针对落实规定的职能。因此,改革的方向是提高预算保障水平和人员工资,优化法律组织形式,不再采用国有独资企业的形式,对完成部门职能方面不再启用的单位实行股份制和私有化,通过完善国家科学中心体系和组建国家实验室网络,建立应用科学的“核心”。比如,在现有的58个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上组建5—7个国家大型实验室,以承担国家重点科研计划的实施,并将国家科学中心的数量减少到25个至35个。
  
    应用科学要成为国家在科技领域实现竞争优势提供保障,大力开展技术创新。而完成这一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科研机构全部知识产权成果的资本化率、清理并进行产权登记;缩减国有科研机构的数量,实行股份制并在保留科学专长的条件下最终实现私有化;在技术优先发展方向组建有竞争力的大型科研中心;完善现有的获取国家资助地位的相关体系;扩大专项计划拨款,设立大型的部门及联邦专项技术规划,吸收重点骨干单位参与上述计划及其相关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科学中心应成为应用科学领域的基地。
  
    改革引起轩然大波
  
    这次改革将对俄未来科学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也自然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许多知名学者、专家,包括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阿尔费罗夫院士等,都对改革的方案表示震惊。反对意见主要集中两个方面:第一,如何对待应用基础研究。他们认为把应用科学全部“一刀切”地推向市场的做法,搞不好就切断了应用科学发展的潜力或后劲。第二,在科研单位的股份制和私有化问题上,改革方案只提出了一个大方向,既没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具体配套措施,也没有对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造成很多人担心搞不好最终将“毁掉俄罗斯的科学”。
  
    对于科技界严重存在的官僚和不公平竞争现象,许多学者认为,对于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讲,重要的不是高工资,而是通过客观公正条件下的公平竞争获取正当收入。
  
    俄罗斯尚未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客观评价体系,历史上形成的“一长制”惯性强大,在评价体系中长官意识和官僚体系的痼疾多年来挥之不去。为此,有些学者提出了另外的解决方案:实行“主要作者”制,即在发表科研成果时明显标识出主要作者,出版合写专著时在前言中注明每一章的主要作者,在申请科研经费时也同样标明主要作者(课题承担人),在科学界逐步形成客观公正的氛围。建立“积分”量化体系——对专利、专著、论文等研究成果分门别类给予记分,随时间积累并存入单位的信息库。设立公开的“评价图表”——年底对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当年的科研成果积分进行统计并连同其年薪列表公布,使每个人的年薪及其当年成果积分,即投入、产出一目了然。由此得出年度个人工作状况数值,进而得出整个单位的平均值。财务部门应依据上述两项数值自动生成下一年度的相应劳动工资,既不取决于单位领导的意见,也不取决于其本人级别、职称和以前的贡献。最后以法律形式将这一制度固定下来,从而建立没有人情关系、体现多劳多得、公正透明的自动法律机制。
  
    科技体制改革出现的震荡也引起了总统普京的关注。不久前他就科技体制改革问题会见俄教育科学部长和科学院院长时表示,正在酝酿的改革在科学院和其他一些单位有相当激烈的争论,但至少有一点理解是共同的,即应该极其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一改革,按照众所周知的不造成损害的原则行事。
  
    普京指出,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加速吸引对青年人投身科学的问题。应把大批年轻人投身科学的问题从死结向前推动,使年轻人得以从事富有成果的研究,获得管理科学的机会。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关系到俄罗斯科学的发展前景和动力。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