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不我待任重道远
日期: 2005年11月21日 08:36      
【字号:

    我国目前对外技术依存度54%,科技对经济社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9%。而创新型国家的衡量指标是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低于30%,科技对经济社会增长的贡献率高于70%。如何缩小两者的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时不我待,又任重道远。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17日在科技日报主办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论坛”上的一席开篇之语,拉开了众位专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的序幕。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切入点是什么?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齐让认为,应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方面入手。经调查,2003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为1.9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7%,城市是4.1%,相差竟达6倍。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瓶颈之一。
    
    原工商管理局党组书记杨培青则着重强调“积累成势”四个字。她认为,国家目前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如果能够切切实实地变成行动,使目标变成遍地开花的实效,则经过努力和积累,将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她表示,创新不能只局限于科学和技术领域,不能只关注个别机构和个别人的创新行为和活动,而是要在全社会建立适合创新的环境、体制、机制和法制。光靠科技界单打独斗,费力而成效不尽如人愿,例如技术转移以及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企业的拉动力度总是上不来,就是全社会没有配套机制所致。
    
    谈及机制,原外国专家局局长马俊如深有感触,“我们国家是对管理价值观念认识比较迟缓的国家,特别在科技界,懂得科学和技术的价值,但不注重科学技术管理的价值。”在企业的创新管理上,问题也非常严重,“我们把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机构和人员隔离于企业之外,全国研究机构建在行业里面,而不建在企业内。”由于企业内缺少研究机构而带来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使我国国际竞争力同样薄弱———“这是我们在创新管理上最大的失误。”
    
    “一些企业老总现在头脑里还没有技术创新这根弦,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严重缺失。企业还远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不禁大声疾呼,科技界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做更多的实际工作,把他们的劲鼓起来,国家的自主创新体系才有可能逐步地建立起来。
    
    原科技部干部局局长金履忠则对创新的文化环境表示深深的忧虑,他说,在人们的谈话中,言必称某某知名西方企业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怎么说,总是唯西方马首是瞻,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张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才能建立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尽管众专家们指出了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甚至弊端,但他们并不否认,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正如程津培院士所列举的那样:“我国虽然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期,但是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5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独具的最大优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原中科院副秘书长王玉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局长韩宇、原科技日报社社长林自新、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员刘琦岩等专家也都在论坛上发表了精彩观点。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主持了论坛。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