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卫同志发言
日期: 2005年02月18日 18:02      
【字号: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并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可以看出,加强自主创新,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相联系,一脉相承的。

   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和2004年视察中国科学院以及看望在中关村的老科学家时数次强调要加强自主创新, 特别是近期就自主创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要专门听取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这些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央对加强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殷切希望。二十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在关键的技术领域取得自主创新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从最早的联想汉卡、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到现在的以星光为代表的“中国芯”群组、博奥生物芯片、科兴灭活疫苗、汉王手写输入系统、信威SCDMA系统,以及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材料等,都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而且也实现了产业化。二是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科兴公司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牵头取得了非典灭活疫苗这样重大研究成果的成功,说明我们的企业是有实力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是行之有效的。三是中关村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这些探索为加强自主创新营造了比较好发展环境。但是,我们也深知,这些成绩离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要求还差的很远,与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还差的很远,我们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

    总结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我们体会到,中关村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与党中央面对国内外新形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分不开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关村的一批科技人员首先察觉到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新兴产业的机遇,他们下海创办科技企业,由此开创了中关村发展之路。 1987年底,中央和国家七个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议。由此,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成立。1999年6月,国务院再次批复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并要求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一区三基地”,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工作,指示中关村科技园区要加强自主创新,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实践证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研究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们体会,必须实现五个突破:

    第一,理论的突破。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发展观就是理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凝聚为理论的先进性,理论的先进性又突出地表现在能不能直接面对和总结实践中鲜活经验,能不能将先行的实践提升为先进理论。只有承认实践的先行性才能有理论的先进性,而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中关村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如,如何认识和坚持局部“试点”和全局的关系,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关系,如何认识和调整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认识和界定追赶型国家在自主创新上的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关系等等,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就很难有制度上、政策上和工作上的突破。

    第二,发展环境的突破。加强自主创新,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整体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有不少制约因素阻碍自主创新。“拿来主义”是相当有效且低成本的。然而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法仅通过“拿来主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自主创新就是其必然。因此,要创造有利于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局部发展环境。创造局部发展环境,可以在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有条件的高新区进行制度创新试点。

    中关村发展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现实问题,集中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制约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着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我们认为,当前,在中关村园区,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四大制度的建设:

    一是企业产权激励制度。经过20多年的改革,这一问题有所推进,但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十六大已经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是规范有序的企业产权激励制度的改革推进缓慢,园区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中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没有进展。

    二是投融资制度。中关村有句名言:叫做“技术加资本等于财富。”但现实是,“融资难”严重制约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资本界高喊“我有的是钱,就是没有好项目”;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高喊“我有的是好技术好项目,就是没钱”。我把这种现象叫作“中关村的歌德巴赫猜想”,1+1的问题是一道难解的“中关村方程”。分析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资金传导机制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的有效运转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没有建立;并购的无形市场没有形成。一句话,真正的市场投融资制度没有建立。

    三是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整体上产权改革还尚处探索阶段,知识产权的资本化及其相应的确权问题就更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园区内随着人员流动而产生的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实质是一把双刃剑,需从法律上和区域文化不同的层面解决问题。

    四是信用制度。信用制度在中国可以说基本没有建立,中关村的信用体系发展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四大基本制度,都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息息相关,不解决这些问题,创造局部发展环境就是一句空话,已经有的好的环境就不能巩固,甚至可能恶化。  

    第三,管理体制的突破。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们现有的管理体制仍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管理体制突破的核心就是要研究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体制,努力学习、把握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能力。具体说,就是在市场经济分散决策的体制下,通过制度供给、政策制定、宏观管理等行政性手段和规划、协调、服务、沟通等非行政性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中关村是一个开放式、市场化园区,园区内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政府四大类行为主体,其体制是典型的市场化分散决策体制。在市场经济分散决策条件下,怎样调动这些行为主体的积极性?怎样使分散在不同行政隶属关的各单位和有着各自利益目标的实体在园区发展建设中发挥“1+1>2”的作用?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创造环境、整合资源。我们的方法是:尽可能运用规划来协调和统一中长期的共同发展目标;通过沟通、协调促进各方合作;通过服务和中关村品牌引导各种资源整合。

    同时,中关村是以知识的创造、使用和流动而发展起来的市场化、国际化创新创业区域,这种发展相对于全国整体的社会经济而言具有超前性。实现区域发展目标,不能完全靠行政指令,我们利用市财政设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在一定的财政自主权范围内,探索运用公共财政资金推动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并获得成功。这种相对的财政自主权仍然是园区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第四,决策和执行能力上的突破。加强自主创新所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如投融资体制问题、产权制度问题以及缺少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制度问题等等。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呼声非常强烈,解决的方案、办法在相应层面也达成共识,我们认为现在的关键是,对于看准的事,敢不敢拍板决策,敢不敢承担责任,这实际上是执政的本领、能力和魄力的综合体现。对于自主创新问题,我们既要有危机感,更需要“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胆识和能力。提高决策和执行能力,是加强自主创新的迫切要求,是共产党先进性之所在。

    第五,试点上敢于突破。最近,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十项举措,同时又向国家提出了八条进一步发展中关村的政策建议,其实质是希望中央有关部门能在中关村先行试点。

    先行试点,解剖麻雀,以点带面,这些都是我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是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成功经验。中关村要进行的政策和制度创新,绝大多数是需要中央部门决定的,如产权、金融等。因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把中关村作为新一轮改革的试验田,凡是改革的措施、办法、政策都可以拿到中关村这个平台上来试。做到这一点,中关村就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全球创新创业中心之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所寄以厚望的加强自主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就一定能真正实现。

    加强自主创新,重在狠抓落实,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力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使中关村科技园区真正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突破口,成为国家加强自主创新的一个新突破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