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津培:必须扭转对外来技术过度依赖的局面
日期: 2005年09月02日 08:35      
【字号:

    8月31日是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召开的第二天,科技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程津培作开场报告。
  
    程津培在报告中对中国目前自主创新的现状表示忧虑。他说,我国每年都要投入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其中40%是用于设备的投入,而设备当中又有60%是国外进口的,特别是在高端设备领域,光纤制造设备100%进口,集成电路85%进口,纺织品是我国的强项,设备进口达到70%,石化设备80%进口,高端的医疗设备差不多90%到100%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国技术依存度也比较高。“所谓的依存度就是技术引进花的钱,跟研发投入的经费加起来做分母,技术引进占总的这方面投入的比例比较高。”程津培说,日本的比例是不到5%,美国不到10%,而我国是50%,且其中技术引进费还不包括专利使用费。
  
    他还说,虽然我国是论文产出大国,但是质量不高,中国论文的引用率仅为2.8%,低于韩国和印度。“我国目前突出的尖子人才比较匮乏,特别是缺乏世界一流的大师。”
  
    此外,我国一方面面临科技投入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却又存在重复浪费的问题。“中国不是一个自然资源禀赋高的国家,除了极少数的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具有优势之外,绝大多数资源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程津培认为,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必须下大气力扭转对资金、市场以及外来技术过度依赖的局面。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在随后的报告中,对这种忧虑做了更为细致和形象的描述:“我国年产钢材两亿多吨,位居世界第一。我们的钢材也出口,但是,其中钢筋、钢锭等低水平产品比较多,特种钢我们需要靠进口,折算下来,同样是钢材,我们一大堆才能换人家一小点,差距就在这上面。”
  
    更让张景安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港口,他看到“我们出口的东西,拿几十集装箱和火车皮才能换一把国外的芯片”。这让他强烈地意识到,我国是如此迫切地需要依靠自主创新,提升各个层面的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张景安提出,从企业竞争的角度考量,中国目前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了一个低水平相对过剩的经济阶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迫使现有企业必须进行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企业可以掌握一部分自主的知识产权,包括世界专利的和中国专利的,这是最重要的。而作为政府,应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并且创造一个使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国能够得到承认和发展,有利于他们创新的环境。
  
    说到政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责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报告中提出创新的三个理念:一是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企业和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二是“非禁即入”的理念,凡是法律不禁止的,都可以进入。“老百姓、企业要办事,都要经过政府批准才能干,这叫审批经济,这是计划经济理念,没有创新的空间。”第三是,政府只能干法律允许的事情,法律不允许的事情政府不能干,这叫依法行政。政府不能有随意性,办公程序公平、公开、透明,腐败就会减少。
  
    在论坛上,93岁高龄的两院院士罗沛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孙海鹰,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顾问王景川,83岁高龄的两院院士闵恩泽等5位专家学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就自主创新进行了阐述。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汤东宁主持会议。

(科技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