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科技改变中国”系列报告之十一
日期: 2009年02月01日 10:51      
【字号: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提升中国发展速度

  6月29日,北京西长安街13号,“信息产业部”牌匾被悄然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

  “30年来,中国工业化的成就是极其巨大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介绍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在不少人看来,是对这些年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

  有这样一组数据: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17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4万亿,年均增长11.4%,整个工业增加值首次跃上了10万亿元的新台阶,居世界第三位。

  金碚表示,从产业阶段上来说,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逼近世界工业化技术路线的前沿。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传统产业各个环节,支撑着传统产业的发展。传统工业和信息技术已经不能分离。

  从师傅吃香到甩掉图板

  杨维厚,原燕山机械厂车间工人。30年前,他的工友们靠着铅笔、图纸、千分尺干活。烧模具、做零件,多半靠手工。那个时候,厂里有手艺的师傅最吃香,每个车间总有几个技术能手。

  上世纪90年代,一件“稀罕玩意”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长得跟“方脑袋”一样的计算机,最初,只是替代技术工人的手工绘图;后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让生产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

  手艺再好的师傅,也没法和电脑“较量”,一旦完成制图、设好程序,出来的产品让传统技术工人不服不行。“没几年,一起进厂的一茬人,留下的没几个。”杨维厚感慨,跟不上信息化的步伐,他们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原机械部首批15家企业从甩掉图板起步,引进配置零件设计及工艺排料CAD/CAM软件的工作站,推广应用计算机。安徽叉车集团就是其中一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工作站,到1990年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广项目合作,信息化工作开展7年,公司在合肥总部实施MRPⅡ系统,引进AutoCAD,构建了二维设计开发平台,产品设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新品开发周期也大大缩短。到1997年初,平均交货期减少了15天,储备资金平均每年下降400万元。

  信息技术的融入不光提升了生产效率,在促进自主创新和发展战略上,也发挥了支撑作用。如今,安徽叉车集团本部就有PC服务器27台,计算机800余台,借助VPN系统,实现了与合力工业园、蚌埠、安庆、宝鸡等分公司、销售网点的互联互通。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服务。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批工程机械企业在面临新的竞争环境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从技术、营销、制造、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主要领域展开。

    广西柳工的装载机生产周期已从1999年的60天减少到2002年的25天。以往每年的销售旺季,柳工每月只能装机300多台,生产能力上不去,看着火爆的市场干着急;而现在月产1000台已成为生产的常态:4C1P产品开发平台提高了研发效率;产品销售从直销到经销,建立起行业一流的经销、服务网络;全面有效的成本控制,使公司盈利能力位居行业前列;信息化建设进入中国制造业先进行列……

  机床工业强国之路

  1972年,对很多干机床这行的人来说,都是很难忘的。这一年,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国际机床展览会,大家第一次看到了日本展出9台数控机床。这次展会轰动了全国,更震撼了中国的机床工业。

  原机械部机床司副总工程师恩宝贵认为,一个时代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手段去生产。“世界工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工业的基础和命脉,关键在工作母机。机床工业特别是数控机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作用。”

  干这行半个世纪多,恩宝贵一直有个梦想:有生之年看到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强国。去年,恩宝贵把这一辈子对机床事业的经验和情感写成了一本书———《情系中国机床》。“这本书等于一本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简史。”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吴柏林如此评价。

  吴柏林介绍说,19世纪和20世纪大部分时间,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看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数控机床的多少。

  1973年,当时的机械部机床局,开始组织全国主机厂、配套件厂进行数控机床技术攻关。沈阳机床总工程师张雄不会忘记国内机床的生产企业是怎么起步的,更不用说数控机床的研发。“我们从引进图纸、购买进口样机开始,到拆了装、装了拆,照葫芦画瓢,做出‘形似神不似’的东西,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才生产出和国外水平相近的数控机床。”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中国机床工业摇篮的沈阳机床,通过自主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近年来抢占机床工业技术巅峰,使中高端产品成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部分替代进口。由于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的应用,沈阳机床的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高速、高精、高效的产品格局,在汽车、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铁路、信息等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均有出色表现。现如今,国产数控机床中每5台就有1台是“沈阳机床制造”。对此,连集团董事长陈惠仁也感到颇为自豪。

  工业信息化创辉煌

  汽车工业是机床工具工业的大用户。上世纪80年代,日本依靠先进制造技术生产一辆汽车只需139人时,汽车年均修理1.1次。由于在制造技术上领先,日本从1981年到1994年汽车产量世界称雄。

  在发达国家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期,机床消费量占本国机床消费量50%%;而我国由于当时机床工具产品水平低,汽车工业占全国机床消费的比重还比较低。

  90年代初,中国汽车工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其中不仅有技术创新的功劳,更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我国机床工具工业提供了高精、高效、高可靠性的产品。

  1978年,全国生产的所有汽车是14万辆,其中轿车2650辆,全国的汽车生产总值大概60亿元人民币。到去年,全国生产的汽车888万辆,其中轿车大概49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2万亿。

  30年后的今天,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特殊的一年。今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量有望实现1000万辆,这意味着,我们要实现从汽车制造的大国转折到战略强国的目标。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表示,改革开放30年,如果没有引进先进的制造信息技术和外资,也就没有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今天。

  党的十六大阐明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成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金碚说:“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业核心技术之一,离开了信息技术,不光交通、钢铁、电力、石化能源等,各行各业都不能正常运行,信息技术不知不觉成为各个产业的技术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