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科技改变中国”系列报告之二
日期: 2008年11月25日 14:29      
【字号:

  左手在空中比画,右手拿着鼠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移动,电脑屏幕中的画面也跟着不断切换,文字、公式、图表,一个接一个像放电影似地闪现。

  “在我国,有近1/3面积的陆上国土被碳酸盐岩覆盖,经典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碳酸盐岩是最可能生成石油的地方。”钟宁宁的声音很低,但很有力度,“一般来说,通过判断碳酸盐岩中有机质的含量就可以推断某一地区是否有可能成为油气产地。”

  “0.5%,如果碳酸盐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这个数,它所生成的石油就有可能满足各种自然损耗而聚集成藏,这是能够找到工业价值油气的最低界线。”

  0.5%,这看似一个简单的数字,却花掉了他5年的时间。

  5年,有人嫌短,有人说长。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范畴里,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跨度,它意味着一个973项目的执行周期。对于钟宁宁来说,他的这5年意义非常———0.5%,这个数字代表了石油天然气源岩与非石油天然气源岩的界限,这直接关系到占我国陆上国土面积约1/3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区油气资源潜力的评价和勘探方向的选择,是国家目标所系。

  和钟宁宁一样,许许多多参与973计划的科学家都经历了人生中不平凡的5年,而在这一个个“5年”中,他们为中国基础研究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发展!急需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回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辉煌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经济增长方式怎样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怎样与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许多瓶颈问题急需从深层次上探求内在的科学规律,急需从科技的角度提出破解的思路与方法。

  这一紧迫的课题期待着科学家们作出前瞻性回答,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重点基础研究肩上。

  1997年6月4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对我国基础研究整体部署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对于自由探索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主要通过规划、计划的实施去推动”。会议决定,由原国家科委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原国家科委迅速组织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以此为标志,由国家实施的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即973计划正式启动。

     “这是我们国家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也可以说是整个科技发展后劲能够保持下去的一件大事情。”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说。

  973计划的定位标准是,要通过基础研究去找到在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之内,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的道路。它是一个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点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领域选题部署。

  探索!目标聚焦国家需求

  973计划的神圣使命,激发了科学家们献身科技、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它的稳步实施,引导着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将研究目标聚焦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从源头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理论先导

  “以前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凡是通用的,凡是能在企业大规模生产的材料,在基础研究上就不属于前沿。”“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杨玉良说,“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任何一个基本材料,要提高性能,里头都有很高深的基础研究问题。”

  973计划项目从高分子链结构与加工性能的关系出发,设计出适合高速拉伸的BOPP薄膜专用料的链结构,开发出了400米/分钟的超高速BOPP专用料,产品质量超过进口产品。

  973计划开创了中国的基础研究直接和企业一起来做的先河。杨玉良说:“建立一种完全新型的产学研的合作方式,没有973这种项目的组织形式,我们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突破行业瓶颈需要依靠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同样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没有基础研究的高新技术,如同无源之水。我国第一台大型虚拟轴机床样机与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关键子系统,和JPEG2000图像压缩国际标准采用的“多成分变换”技术,均由973计划项目运用数学机械化方法研发成功。

  基础研究———改善民生的科技源头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已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力量。973计划在农业、人口与健康、防灾减灾等方面成为改善民生的科技源头。

  国家科技成就奖得主李振声说过:“影响到我们全国总产量的1/3的粮食增产,是靠品种改良得来的。”973计划项目对农作物核心种质的研究,使得我国几十年积累的成千上万的种质资源有可能得到充分利用。

  人民生活健康作为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973计划项目充分发挥我国病例多、现场多、疾病家系资源丰富和流行病学资料比较充实等优势,通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使初发的这种白血病有望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血癌。

  针对我国在药物研究方面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973计划基本构建起了我国现代化创新药物研究的学科领域框架和技术平台体系,在国际上首先发现CD146分子选择性地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类灾害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973计划通过系统部署,填补了有关防灾减灾基础研究的多项空白,在重大天气气候灾害、地震灾害、工程灾害、火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基础研究———大国话语权的科学底蕴

  近年来,中国在履行各项国际公约中,始终承担着大国应有的责任。

  国际外交,在某种意义上是科技的外交。早在1998年5月,我国就签署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鲜为人知的是,在履行二氧化碳减排约定和环境外交谈判的前前后后,973计划功不可没。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为直接测定中国生态系统中碳固定量的多少,提供了先进的方法与平台,并积累了一套完整的数据。

  为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2001年5月,我国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973计划项目建立了二英等多种污染物同时分离测定的一种新方法,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认可;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二英类排放清单,被“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行动计划”采纳。

  “我们的工作,能够为国家在国际上,比如环境外交方面,提供数据,这是一种国家荣誉感跟使命感,我们有义务做这个事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项目首席江桂斌感慨颇多。

  基础研究———科学前沿求索发现

  973计划瞄准目前最活跃的国际前沿领域,跨学科强强联合,向着科学的高峰登攀。

  在脑科学研究方面,科学家们对大脑的认知、神经信号传导、神经生长等方面悉心求证,获取了一批最新发现,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重要论文,相关研究团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973计划项目首次获得了菠菜捕光复合体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解析,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原子水平解析的LHCII三维结构,被认为是近年来光合作用研究的一项突破。

  跃升!10年铸就新的辉煌

  10年来,973计划部署项目384项,启动重大科学计划82项,国家财政投入82亿元。

  10年来,973计划共发表论文11万余篇;出版相关研究专著1700余部,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7800多项。

  10年来,973计划吸引、聚集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参与项目研究的有两院院士471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35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1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89位,加之众多学有所成的海外学者,形成了协同攻关的研究群体。

  10年来,8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973计划项目的重要任务,实验室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领域蓄势待发,迎来了新的跃升期。

  近代科技和经济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持续繁荣多年之后,其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必将大幅提升。历次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伴随的是强国的更替。如同经济的高速崛起,我国的重点基础研究正奋发向上,开始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某些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我们完全有这样的自信,再用一个10年,致力于基础研究的中国科学家,一定能够在原始创新的道路上铸就新的辉煌,一定能够为引领和支撑我国科技进步与科学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谱写新的乐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