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创新孕育大成果 丰产助盈苏米仓
日期: 2011年07月11日 10:44      
【字号:

    稻米是江苏人民的主粮。稻谷对江苏粮食总产贡献份额占 60%。水稻生产发展对于保障江苏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以来,江苏省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长江下游(江苏)粳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在科技部、江苏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5年来,经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与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及26个基地县(市、区)等参试单位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课题规定的各项任务与指标,取得了多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与多方面显著成效。
    2006-2010年,在江苏主产稻区26个县(市、区)共建立“一田(超高产攻关田及专题试验田)三区(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累计5774万亩,其中连片15亩以上超高产攻关田0.38万亩,核心试验区12.4万亩、示范区536.4万亩、辐射区5224.8万亩。“一田三区”平均亩产达618.0公斤,比当地前三年(2003-2005年)平均亩增产99.6公斤,增19.2%;其中超高产攻关田亩产为834.6公斤,核心试验区为757.7公斤,示范区为663.2公斤,辐射区为613.0公斤。创造了攻关田亩产937.2公斤、百亩连片亩产898.9公斤的稻麦两熟制水稻高产全国新纪录。5年累计增产稻谷575万吨,因增产减药省肥节水等增效达119.0亿元。
    本课题研究推出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机械化高产栽培、清洁化栽培三大标志性技术成果,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与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9项、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8项,出版著作8本,发表论文257篇,培养博、硕士93名,培训大批技术骨干和稻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一、创新构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成为全国水稻高产主推核心技术
    通过系统研析水稻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光合面积与光合效率之间、物质生产积累和分配之间、冠根之间、源库之间的矛盾与协同关系,率先揭示了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影响群体质量的三个关键期,阐明了不同稻作方式、不同类型品种高产形成规律,建立了高产共性生育模式与定量化形态生理指标体系及诊断方法,进而以施肥、灌溉等关键技术精确定量化突破性成果为核心,构建形成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其中创立的“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栽培模式技术,被专家鉴定认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在水稻生产中以最适宜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作最适宜数量的投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与广泛的适应性。2007年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高产主推核心技术,不仅在江苏得到广泛推广,而且在安徽、江西、云南、贵州、河南、浙江、黑龙江、吉林、辽宁等20多个省(区、市)示范应用,并均取得显著增产效果。
    由于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成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与普适性,迄今在全国累计应用面积已达9000万亩以上,并于2010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创建中国特色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引领水稻生产现代化发展
    针对机插水稻生育期短、生长量小等生育特性,研究阐明了“壮苗精确构建群体起点与稳定调控前期生长,重点优化增加中期高效生长量,大力增强抽穗后光合生产力”的高产新途径。在专业化培育标准壮秧与精确早搁田、早施穗肥促蘖壮秆攻大穗等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为主要内涵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机插水稻千亩连片亩产700-750公斤、攻关田亩产800公斤以上的产量目标。并自主研制成功新型插秧机、精量直播机械、秸秆条切条耕条播深施肥复合作业机等农机具,研发了配套高产农艺,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得到深入推进,促进了水稻生产现代化。2010年江苏机械种植水稻面积已逾160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550公斤,无论是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还是水稻产量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
    三、集成水稻清洁化生产技术,促进大面积稻米质量安全
    本课题构建了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层次的稻米清洁化生产理论,从稻田生态、环境监控、秸秆还田培肥、抗病优质水稻品种筛选、减污施肥与节水灌溉等主要技术环节,系统研发了清洁优质生产农艺,研制了多种生物农药,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在丰产科技工程中构建形成了无公害稻米、绿色食品稻米、有机食品稻米生产技术体系,并得到大面积生产应用。发展与提升了“双兔”、“洁翠康”、“蟹田稻米”、“鸭稻米”等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稻米品牌,有力推动了稻米清洁化生产的发展。
    四、组织管理创造江苏模式,保障大课题结出丰硕果
    (一)列为江苏农业科技一号工程,产学研围绕主题协调联动
    1、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本课题实施,将之列为江苏农业科技一号工程,不仅加强了领导和组织管理,而且多方位支持课题实施工作,确保配套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2、建立产学研大联动机制,推动大课题出大成果与人才。建立了“行政单位+教学科研单位+推广单位+基地+核心农户”齐抓共管的课题运行机制和“省首席专家—县级责任专家—包田到户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研发机制。重点瞄准精确定量栽培、机械化栽培与清洁化栽培三大主攻方向,以“一田三区”的巨大平台,进行“分区域攻关试验、多层次重点示范、多途径强化辐射”一体化运作,加快重大技术成果创新培育与成果转化。以科技服务方式,与“双兔”、“宝泰”等稻米加工营销企业密切联合,并以订单方式建立清洁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稻米产业升级。
    (二)全员、全程、全面落实课题实施责任制,促进人财物技四到位,强化一线攻关与示范
    1、系统建立目标管理“九定”责任制。统一采取合同制目标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定目标、定地点、定面积、定品种、定技术、定人员、定经费、定责任、定考核与奖惩措施”九定责任制。
    2、实行定期检查监督制。定期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专家组考察考核与参试单位互查观摩,查找工作差距,明确工作重点,增强课题实施责任意识,确保课题优质到位实施。
    3、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组织专家对各参试单位进行全面考核,对考核成绩处于末位的实行淘汰或减少课题资金投入,对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2007年淘汰了连年考核落后的4个参试单位。
    (三)大课题产生大影响,增强了江苏粳稻课题显示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江苏省委书记、原省长罗志军,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等领导先后亲赴东海、兴化、武进、姜堰、昆山等基地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课题简报定期寄送科技部、农业部、江苏省委、省政府与省科技厅等主要领导与各参试单位领导,增强课题影响,并争取领导支持。开展多层次培训与利用农业部多次现场观摩会及专题网站宣传等,推进课题又好又快实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及新华网等新闻媒体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了报道。
    总之,通过课题管理创新与严格规范化运作,使本课题有序高效实施,攻关战绩突出,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积累了重大复杂课题组织实施的经验,对江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重要贡献,为我国南方粳稻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技术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