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字体]    [打印] [发送]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www.most.gov.cn

科技日报:神刀无影人却有情大爱铸忠诚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9年01月12日     科技日报

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

  他被称为“万颅之魂”,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创者之一;他是唯一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最高荣誉奖章”的中国人,保持着该领域多项世界纪录。

  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的王忠诚,没有照片里那么身材挺拔,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精神矍铄,却神情笃定,心愿依然

  “突、突、突……”由于鞋底蹭着地面,这一阵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显得异常沉重。会议室门打开了,一位老人在众人的簇拥下,微微哈着腰、以典型的腰椎病人行路姿势,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

  没有照片里看着那么身材挺拔,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精神矍铄,但他一定是王忠诚院士了———眼神澄澈,清亮有神。只有心灵纯净、无私无欲的人,才会坦然地让人从这扇“窗户”中直看到心底。

  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高晓兰讲,由于常年高强度地长时间做手术,王忠诚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双下肢静脉曲张,并做过腰部手术。为此,2002年王忠诚放下了手术刀,不再亲自手术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是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

  然而正是这个有着严重腰病的人,在50年的时间里,让中国神经外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步入这个领域的国际先进行列,在世界医学界挺直了脊梁。

  

  眼睁睁看着战士死去,他心有不甘

  王忠诚之所以投身神经外科,缘于50多年前在朝鲜战场的特殊经历。

  1949年,从北平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24岁的王忠诚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两年后,作为业务骨干,他随抗美援朝医疗队来到鸭绿江边,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军伤员。

  “冲啊,冲啊……”很多战士因头部中弹而受了脑外伤,临终前,不少人在昏迷中还高喊着冲锋陷阵的口号。这喊声,在王忠诚的脑海里,至今清晰得好像昨天刚发生的事。那时,很多战士都是脑外伤,但内科、外科、骨科都可以治的王忠诚,却做不了脑外科手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死去,束手无策。

  若是在今天,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通过开颅手术治好的病,在那时不仅他无能为力,就是整个医疗队的医生们也都没有办法。因为,他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没有专门的神经外科医生,全中国也没有一家医院有独立的神经外科。当时,他就暗自立下誓言:“回国后,有朝一日,一定要学习脑外科!”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

  当时,脑外伤和颅内肿瘤的确诊是个难题。如今,说起CT、核磁共振这样的检测手段,连普通的百姓都不陌生。可是,当时我国的检测手段还沿用着20年代的“气脑造影”技术,这种技术要先向病人的颅内穿刺打气,然后造影从X光片上检查病变。病人头痛欲裂,痛苦异常,而且还有1%至3%的致死、致残风险。那时候西方国家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危险性降至0.1%—0.3%,病人基本感受不到痛苦。但当时他们对我国实行封锁,我们无法学到这种技术。

  为此,整整一个夏天,王忠诚和同伴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究和试验,终于自主成功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又经多年临床实践和不断完善,他于1965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这本专著被视为标志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

  自此,数不清的病人受益。

  然而,由于那时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长期几乎是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中,他的白血球数降至3000多,不及正常人的一半,至今未能恢复。为此,他特别怕感冒发烧,曾先后6次患肺炎,两次险些丧命。

  创新开拓,他心无旁骛

  神经外科是世界医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年轻的学科。

  上世纪7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问世。当时国内神经外科界对这种先进技术还没什么认识,1976年,他从文献上看到美国和瑞士的医生用神经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地做了小脑血管吻合术,认为这种手术创面小,病人痛苦小,当即就把这一课题列为自己攻关的项目。半年后,他就在一位由于小脑肿瘤而偏瘫的危重病人的颅内,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小脑血管吻合术。

  这次的手术做得非常漂亮。病人的手术部位很深,通道狭窄。在直径不到1mm的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于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王忠诚端坐在手术凳上,透过10倍的外科显微镜,用持针器钳起和头发丝一般细的缝合针,用肘下极轻微的动作在薄如蝉翼的透明血管壁上进针。每进一针要一个小时,哪怕手有一丝的颤抖,都可能使病人致死或致残。连续11个小时保持体位不变,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肩周炎的王忠诚来说却又是一种煎熬。高度的精神集中,使他忘记了自己身上的疼痛和双脚的肿胀……当他缝完最后一针,松开吻合血管两端的止血夹,让血流顺畅地流过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腰已经僵直得打不了弯,双脚胀得发紫,就像是穿了双紫袜子。

  这次手术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国内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现在的神经外科医生基本上都是用显微镜做手术了。“现在我不用显微镜,就无法做手术。不过当初从常规手术转过来时,可是生生被王院长逼出来的。因为上显微外科手术,王院长不知得罪了多少老同事、老朋友。”如今,谈起这段往事,作为王忠诚最早的弟子、神经外科专家罗世琪教授依然很有感触,“他总是比其他人看得更远,并且勇于开拓创新”。

  在世界神经外科领域,王忠诚是唯一手术逾万例的人,这个数字曾被国外同行误认为是多了一个零。

  脑干是生命中枢,主宰着人的呼吸、心跳和意识。在这里动刀子,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禁区。然而,王忠诚经过十几年的攻关,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1995年11月6日,他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所作的《脑干肿瘤250例》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行。至今他已做了300多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突破了脑干肿瘤的禁区,王忠诚又向另一个“不治之症”———巨大脊髓内肿瘤进军。创造了170例髓内肿瘤手术无一人死亡的世界奇迹。

  1995年春天,江苏淮阴市一个叫范勇的18岁男孩被送进天坛医院。病人全身肌肉严重萎缩,1.8米的大个子,体重还不足45公斤。患者脊髓内长了一个巨大肿瘤:粗约2.5厘米,长约22厘米,侵占了9节椎体的空间,把脊髓挤压成了扁片。王忠诚知道,做这个手术难度实在太大了。手术那天,年逾古稀的王忠诚在手术台前整整奋战了10个小时,直到把这个大瘤子干干净净地剥离下来。

  这是世界上成功切除最大的一例脊髓内肿瘤,无论是手术的难度和病人术后结果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病人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三个月后体重就增加到120多斤。有人把这次手术称为惊人的“世纪之作”。

  从医60年来,王忠诚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荣获66项科研成果奖,2001年荣获世界神经外科学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2006年在“亚大颅底神经外科大会”上,荣获“领导促进颅底外科贡献奖”。  

  为病人手术,他心无杂念

  在世界神经外科领域,王忠诚被誉为“万颅之魂”“培养大师的大师”,名满天下。他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任何新的光环都无足轻重,相反,任何挑战自我的“冒险行动”,却有可能毁英名于一旦。然而为了病人的生命,他却心无杂念,他的从医哲学是病人的生命比医生的面子大。

  2003年,北京天坛医院。他再一次走进手术室,指导学生张俊廷等完成一例世界罕见的巨大颅底脑膜瘤手术。“他的肿瘤相当于脑组织的1/4,而且正常的脑组织结构受到破坏,粘连非常严重。这么棘手的病例非常罕见。”王忠诚回忆道。

  53岁的患者周先生在美国工作,一年前患脑瘤,在美国一家州立医院实施了手术。手术中肿瘤破裂,医生只切除了部分肿瘤,便草草结束手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周先生来到北京天坛医院。

  二次开颅,在别人没有完成的基础上再次手术,这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为了病人的生命,王忠诚没有犹豫,他和学生们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完整剥离取出了肿瘤。术后,周先生神志清醒,四肢活动自如,右眼重见光明。

  1980年6月的一天,一位农民为了救他的儿子拴柱,跪在了王忠诚面前。经过检查王忠诚断定:栓柱大脑中长了个巨大的动脉瘤。这个“定时炸弹”一旦爆炸,病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王忠诚决定亲自做这个手术。但是就在术前麻醉时,病人的呼吸突然停止,血压也测不到了。王忠诚断定,一定是脑内大出血了。按惯例,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放弃手术。可王忠诚不甘心,他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找回百分之一的希望。他果断地说:“立即开颅!”

  颅骨打开了,鲜血喷涌而出。王忠诚一惊。常规方法无法止住这样的大出血。他镇定了一下,出人意料地将两个手指伸进颅脑,凭着经验和手感,准确地探寻到破裂处,堵住了出血点。5个半小时后,一个9厘米、迄今仍为世界上直径最大、内无血栓的颅内动脉瘤被摘除了。

  “所谓‘好医生’,不是不犯错,只是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尽可能少犯错。”尽管手术死亡率已经是全世界最低,但王忠诚仍然说,人的实际情况太复杂,每个案例都不尽相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即使非常小心有时也难免出错。所以,他总是告诫学生,“下诊断永远别说百分之百”。

  “病人也对我们的成长做出很大贡献。”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要多为病人着想,像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病人。”   

  培养年轻人,他心手相传

  因此,他总强调,作为医生,一方面要技术精湛,第二个要有高尚的医德。“考虑的不是个人,做手术是完全为了病人解决痛苦,挽救他的生命,这样他才能有耐心去做手术。比如说神经外科做手术很累的,一做就是十几个钟头,很常见的。你从早晨一做做到下午,中午也不能吃饭,非常疲乏,那么这个手术又很困难,你是继续做呢还是半路停止?没有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来。”

  在北京天坛公园西南侧的天坛医院里,操着各种口音的病人、家属熙来攘往。其中92%以上的患者来自外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患各种脑神经外科疑难杂症的病人,都慕名到此求医。自建院至今,这所医院见证了中国神经外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如今,它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中心。

  中国地大人多,小小的天坛医院远远满足不了脑病患者的需求。为了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王忠诚致力于在全国建立更多的神经外科基地,培养更多的神经外科医生。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了神经外科网络,天坛医院为18个省22家医疗机构送去了技术支援。近年来,王忠诚先后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设立了“王忠诚医学优秀人才奖”,创办了“王忠诚医学基金会”,培养了7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在全国9000多名神经外科医师中,有三分之一,即3000多人是王忠诚带领的神经外科研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谈起王忠诚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他的学生们无不感慨万分。

  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脑血管病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优点是不用开颅,就能使以往许多无法手术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获得有效治疗。刚开始,这一学科在国内无人问津,原因是进口的栓塞材料价格昂贵,普通病人无法承受。王忠诚瞄准这个难点,成立课题小组,把攻关任务交给了博士生吴中学,并鼓励他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病人多,拿下这个课题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吴中学不负众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国产栓塞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广泛应用于临床后,为1700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这项成果被评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吴中学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吴中学感慨地说:“王老师是我成功的奠基人,他花费的心血比我多得多,只是面对成功和荣誉,他把我推在前面,自己退到了后面。”

  如今,不再拿手术刀的王忠诚,依然每天上班,带带学生、做做咨询,参与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他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太复杂,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学无止境。希望抓紧时间,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为病人多解决点问题。”

  像王忠诚这样,始终如一地将事业填满心中,也是一种幸福吧!   

   忠诚语录

  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是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

  所谓“好医生”,不是不犯错,只是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尽可能少犯错。

  考虑的不是个人,做手术是完全为了病人解决痛苦,挽救他的生命,这样他才能有耐心去做手术。没有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来。

  病人也对我们的成长做出很大贡献。要多为病人着想,像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病人。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太复杂,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学无止境。希望抓紧时间,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为病人多解决点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网站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