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字体]    [打印] [发送]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www.most.gov.cn
科技部门户 > 专题专栏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专题新闻

人民网:2007年度全国科技奖励大会获奖项目展示之一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成果简介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8年01月08日     人民网

筑起长江黄金水道上的坚固长城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成果简介

  万里长江,我国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万吨海轮可溯河而上347公里,直达我国内河第一大港南京。

  可偏偏在流入东海的长江口上,滔滔江水仿佛卡了壳。受“拦门沙”的影响,长江口航道自然水深只有6米左右,万吨级船舶需要乘潮通航,每天只能通过15艘左右,大型船舶必须在口外倒载,外贸集装箱在境外中转,每年仅煤炭、粮食、矿石和外贸集装箱的运输损失就达10亿元。

  打通长江口,实施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为完善我国港口布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然而,面对“茫茫无边的江面,冲淤不定的沙洲,动荡变化的河势”,连水利专家钱正英都如此望江兴叹。俄、美、日、荷等国的河口治理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后,更感束手无策。

  长江口能不能治?又如何治理?

  在30多年科研的基础上,国家将“长江口拦门沙航道演变规律研究”列入“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经过21项专题攻关研究,基本掌握了长江口河床演变规律,提出了选择南港北槽先期治理的方案。1998年1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正式开工。

  工程创新地提出“导流、挡沙、减淤”的指导思想,通过构建分流鱼嘴、南北导堤和丁坝群,围筑出一条稳定的航道,海水的退潮在变窄的河道中挟沙入海,可以防止经过疏浚的航道重新被泥沙淤积。

  “要在这地基松软的河道里构筑起141.5公里长的堤坝等建筑物,决非易事。”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总工程师范期锦说,科技人员针对波浪作用下地基软化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性地实施了抗软化工程:先在江底铺上一层沙被,然后穿透沙被打设塑料排水板,再铺设一层混凝土联锁块和一道道长条型的砂袋,防止河床沙子被冲走,保护河床在施工过程中不变形。之后,再抛下石块整平以构筑基脚,最后将空心的沉箱固定上去。沉箱填沙之后重量增加,一道半圆形沉箱结构堤就构建完成了。

  “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我们自主开发了27艘专用船,开发了74项新技术,所有设备都是世界首创。”范期锦说,“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我们首次实现了不用潜水员完成水底基床铺设,主要操作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比传统工艺提高5—10倍。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可能在短短5年时间里完成疏浚淤泥1亿立方米、水下铺排1200万平方米的艰巨任务。”

  二期工程完工后,北槽航道水深达到10米。以前,吃水9米以上的船舶每天只能通过12.4艘,如今已经达到60.4艘。原来完全无法进出长江口的5万吨以上船舶现在猛增至4500艘/年,航速从8海里/小时提高到了12海里/小时。上海港长江口内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从1997年的253万箱增长到2006年的1849万箱,居世界第三;港口吞吐量增加2.3倍,位居世界第一。至此,10米水深航道延伸至南京,南京以下10多个沿江港口200多个万吨级泊位直接受益。

  包括钱正英、潘家铮等9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一致认为,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是我国河口治理和水运事业的伟大创举,是世界上巨型复杂河口航道治理的成功典范。(本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民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网站导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