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女儿科技部副部长邓楠:为了最后的遗愿
日期: 2004年08月24日 09:38      
【字号:

  近日,100名大、中、小学生被确定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的首批获奖者。他们被普遍看好,并被专家学者称为在科技创新领域“才露尖尖角”的“小荷”。

  该项基金是用邓小平同志生前全部稿费142万元设立的。邓小平同志的女儿、科技部副部长邓楠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父亲的最后一个遗愿。”

  邓楠介绍说,邓小平晚年收到了这笔稿费,家人问他:这笔钱将来做什么好?邓小平明确回答:用在教育、科技上。

  “教育、科技是父亲最关心的事情。”邓楠回忆说,父亲一直十分关心子女们的学习情况,但过问的却不只是学习成绩,还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父亲总是鼓励我们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邓楠说:“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只是一个缩影。在他的心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主抓教育科技工作。3个月后,中国恢复了高考,570万考生走进了关闭10余年的考场;次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把科技提升到了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

  中国迎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中写道:“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父亲喜欢春天,喜欢孩子,喜欢新鲜事物,喜欢一切有朝气的东西。”邓楠说,“他的心很年轻。”

  1992年,邓楠陪同小平同志到南方考察,父亲在深圳、珠海等地的谈话让她记忆犹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邓楠说,父亲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断,以及一国两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的论断,都是在他70岁以后阐述的。“没有年轻的思想,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父亲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十分重视、关怀青少年。”邓楠说。

  1979年10月~12月,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这一青少年科学盛会首次展出了青少年科技作品近3000件。小平同志闻讯,欣然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1992年1月,小平同志到深圳先科激光公司视察。听说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是25岁到30岁的年轻人,小平同志高兴地说:“很好,高科技项目要让年轻人干,希望在青年身上!”

  “父亲希望更多的青少年成长起来,成为创新型人才,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邓楠说,“直到晚年,父亲还牵挂着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1992年6月10日,两名年轻战士来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希望工程送来3000元捐款,却不肯留下姓名。在工作人员的坚持下,他们才署名“一个老共产党员”。数月后,两位战士又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款2000元。

  经多方查询,这位“老共产党员”就是88岁高龄的邓小平。

  邓楠说:“父亲是如此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家人,我们应该反映父亲的真实愿望,将他留下的稿费用在青少年身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004年1月,卓琳同志致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表示遵照小平同志遗愿,拿出全部142万元稿费,用于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

  5月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由邓小平同志亲属倡议,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主要奖励在校大、中、小学生,每年奖励100人左右。

  邓楠说:“之所以将这项基金放在团中央,是希望依托共青团组织活跃的青少年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成长成才。”

  小平百年,他的最后一个遗愿实现了。邓楠说:“这是全家人对父亲最好的纪念,因为钱用在了他希望的地方。”

 (人民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