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科学才有希望/国务委员陈至立
日期: 2004年08月18日 18:16      
【字号:

国务委员陈至立为《春天常在 丰碑永存--邓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的序

    在敬爱的小平同志诞辰百年之际,由科技部和各有关单位共同编辑的《春天常在 丰碑永存——邓小平同志与中国科技事业》一书出版。这本书汇集了各方面人士撰写的纪念文章,收录了小平同志生前的许多照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小平同志关心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历史事实,体现了全国科技界深切怀念小平同志的感情。这本书的出版,将使更多的同志领略小平同志的伟人风范,激励更多的同志投身中国科技事业。

    作为我们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小平同志领导开辟了我国建设和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受到全国人民的无限敬仰和爱戴。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小平同志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及科技思想,而且在实践中甘当科技人员的“后勤部长”,为我国科技事业在经历十年“文革”浩劫后迅速完成拨乱反正和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做出了历史性、建设性、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小平同志有着深深的科技情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靠科学才有希望”,这些不朽论断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最可倚重的理论基石,成为全国广大科技人员奋发有为、努力攀登现代科学技术高峰的重要动力。

    与此同时,科技界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如把科技送到广大农村地区的“星火计划”,致力于积极抢占国际高技术竞争制高点的“863计划”和“火炬计划”,让所有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载人航天工程,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目标的科技体制改革等,无不凝结着小平同志的智慧、胆识和心血,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永恒的丰碑。

    小平同志的科技情结,主要源于他对强国富民的执著追求和深厚期盼。在近代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无不伴随着自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蒸汽机和纺织业的发展促成了英国的崛起;有机化工和内燃机使德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强国;电力、铁路和钢铁业的发展成就了美国的工业化。而中国则与数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从而陷入受人欺凌打压的屈辱境地。小平同志历经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岁月,对于近代历史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我们从他的一贯言行中体会到,一个走向强大、富裕的中国,注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

    正是在小平同志的亲自领导和支持下,经历了十年内乱浩劫的我国科技事业,才迅速得到了恢复和重建,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大大促进了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小平同志,我国已经拥有世界第一的科技人力资源规模,拥有相当完整的学科布局,拥有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的科技实力。在航天、生物、纳米等重要研究领域,我国已跻身世界前列。有关测算表明,虽然我国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水平,但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

    中国的科技体制也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农业、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区域经济的振兴与协调,都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支撑。特别是我国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做出了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拥有科技人员占到全社会的42%,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到全社会的61%。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将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条件下,推进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有多大的作为,也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多大的主动权。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无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正如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那样:“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永远具有极其重要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技界应当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保证资源安全为主线,优先发展节能、节水、新能源和现代矿产资源勘探等技术,在大幅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开拓新的资源利用空间。大幅度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技能力,围绕生态恢复、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领域的科技问题开展相关科研,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把农村科技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着力解决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瓶颈技术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集中力量在一些重要领域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重点组织对重大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进一步提高科技界参与区域性重大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完成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做出不懈努力。

    第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事业的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区域的均衡发展,都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后,科技工作必须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均衡和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特别要注重公共卫生领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攻关,使科技进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亿万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把培养、稳定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任务。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以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安全,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积极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大项目不仅要出大成果,而且要出大人才。要在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不拘一格地大胆选用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尽快成长起来。

    第三,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以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为目标,从重点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的新阶段。通过国家政策和投入引导,加快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适合科技自身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现代院所制度,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格局;坚决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建立军民两大科技系统资源共享、协同配合的良好机制;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形成符合区域特色和需求的科学技术布局。改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四,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任务。人口众多是我国的最大国情,我们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200万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我们要坚持不懈普及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人民群众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将人口负担转变成为人力资源财富,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今天,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温家宝总理的直接主持下,我们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这项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工作做好。

   “靠科学才有希望”,这一深刻的论断,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也是小平同志对后人寄予的无限期望和嘱托。我们深信,作为一代伟人的小平同志,他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创造的科学思想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