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上)——深情纪念小平同志百年诞辰/教育部部长 周 济
日期: 2004年08月18日 15:39      
【字号:

    今年8月22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全国教育系统的同志们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共同缅怀他对科技和教育工作的深切关怀和殷殷期望,缅怀他在新中国科技和教育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为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所做出的伟大理论贡献。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总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角度出发,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工作。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同年8月他又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一直到1992年,他在南巡重要讲话中,仍谆谆教导我们,“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邓小平同志始终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就曾经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在分析现时代特点、审视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他反复强调,“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总是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地位。他深刻地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技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正是基于对教育基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他自告奋勇抓教育,并且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他殷切地告诫我们,“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明确过程中,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把科技和教育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这以后,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开放25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其中科教贡献功不可没。实践证明,实施科教兴国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了通过教育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3亿人口是我们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样规模的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怎样才能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矛盾转化的条件就是教育。因此,小平同志讲,“‘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为了做好人才工作,小平同志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小平同志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最为紧迫的就是兴教育、兴科技、兴人才。他亲自主持拨乱反正,全面整顿秩序,倡导尊师重教,促进对外开放。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冲破了当时“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旗帜鲜明地坚决否定“两个估计”的错误论断,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推动下,全国教育界、科技界和知识界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名誉得到恢复,他们精神焕发,努力工作,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针对“文化大革命”10年高考制度被废止、人才严重断档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在正式复出伊始就开始筹划恢复高考制度的问题。1977年8月8日在一次座谈会上听到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的老教授老专家们强烈呼吁恢复高考的建议后,他当即表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国务院很快批转了教育部文件,宣布当年恢复高考。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励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振奋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精神。与此同时,为较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小平同志以非凡的胆魄直接推动了我国派遣留学生工作和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他指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只是派十个八个。” 这在当时需要多么大的魄力!留学工作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核心是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运用越来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源泉,全球范围内人力资本的再分配直接决定着财富的再分配。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确立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这是党在新时期关于人才、科技和教育功能认识的升华,是对邓小平人才、科技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继承与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