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小平丰功伟绩 推动工程科技发展(上)/中国工程院院长 徐匡迪
日期: 2004年08月18日 16:35      
【字号:

    在纪念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和热情颂扬这位伟人的丰功伟绩,特别是他对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振兴我国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小平同志纵览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之大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改革家的气魄和伟人的睿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创立了在新时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理论,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工程院从诞生到推动我国工程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的十年,正是对小平同志伟大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有力印证。

                          (一)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并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石。为了贯彻小平理论在工程科技领域的落实,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6月应运而生。
    人类社会发展滚滚向前,在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后,在18世纪下半叶,伴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机器化大工业逐步替代工场手工业,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20世纪中叶,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生产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加获得空前发展。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小平同志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物质、社会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发展我国经济、巩固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在军事和国防建设上的功能也日益凸显出来,科学技术已成为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基础。
    在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及对时代特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小平同志于1988年9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成为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国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科技事业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中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而工程科学技术的任务是把这种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最终形成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工程科技架起了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为了鼓舞和激励广大工程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推动工程科技发展,提供工程科技的研究、设计、建造和运行能力,发挥工程科技人员的积极作用,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和罗沛霖等6位院士提出了“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工程院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在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中国向实现工业化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的形势下在10年前诞生。这是中国工程科技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已经作为里程碑而载入了中国科技史册!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199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部署。10年来,中国工程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高度称赞。

                          (二)

    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是小平同志一贯坚持的方针。由于工程科技能够直接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它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因此,中国工程院成立10年来,在小平同志思想的指引下,紧密围绕“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的建院方针,展开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
    小平同志始终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解决在第一生产力中起能动作用的科技工作者的问题放在了推动科技发展问题的首位。早在1977年小平同志就曾经讲过,“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并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要求。小平同志复出后,马上亲自抓科技和教育,要求以正确评价建国后17年来的科技、教育和知识分子的作用为起点,强调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卸掉科技人员的思想包袱,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小平同志认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人员参加经济和社会决策活动的规模,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已经同过去大大不同,小平同志对这种情况非常高兴。他在热情肯定科技人员的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同时,具体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要真见效。第二,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工程院的院士队伍建设就是在这样积极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完善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授予对中国工程科技发展做出杰出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工作者。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工作者的代表,也是小平同志要求树立对科技人员正确评价体系的具体实践。工程院建院之初,遴选出首批66名院士,加上由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推选出的、具有较强工程科学技术背景的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6名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人选。10年来,经过5次增选,中国工程院现有院士660名,外籍院士27名,院士的一级学科覆盖率达到100%,二级学科达到73%,已经建成一支与国家工程科技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院士队伍。中国工程院院士们也始终以发展工程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通过勤奋工作,忘我奉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不断贡献着,他们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
    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在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拨乱反正后7年的实践,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了科技工作者在经济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认为,“我们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走到工厂,走到地方,到处都受欢迎……工作做得越好,越有成绩,就会使全国人民越加懂得知识的可贵,推动大家都来尊重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人们正在通过你们的工作,来评价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评价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
    小平同志还指出,“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是使我们少犯错误,做好工作所必须的。”
    中国工程院就是在科学技术工作者已经取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调动工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整体优势,加速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产物。中国工程院的“咨询性”就是要求对国家重大工程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和方案提供咨询;对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发展目标提出建议;团结全国工程科技专家,推动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和研究、设计、建造能力不断提升,及开展学术交流并代表我国工程科技界参加相应的国家组织和学术活动。
    10年来,中国工程院的咨询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全体院士为工程科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先后开展了100多项咨询研究。《国家“十一五”计划咨询项目研究》,涉及振兴装备制造业等8个课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部署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工程院承担了规划战略研究中的《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并组织院士和专家对全部20个专题研究的报告进行咨询评议;中国工程院提交的《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中,一批重要发展建议在政府工作中得到广泛的采纳;工程院《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汇报,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认为,“研究内容丰富,集中和反映了科学家、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意见,是科学民主决策方法的新的尝试。”
    除了面向政府的高层次国家决策咨询,工程院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咨询工作: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先后组织300多名院士和专家奔赴30多个企业进行现场咨询,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先后与山东、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振兴地方经济和促进地方科技发展服务;工程科技论坛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促进了优秀年轻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加入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日益畅通。工程院的咨询工作已经为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