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发现问题”这一课
日期: 2004年08月10日 15:06      
【字号:

    在多姿多彩的第三届APEC青年科学节舞台上,由校园“园丁”们唱主角的教师论坛,格外引人注意。这些平时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被分成5个专题组,就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宣读论文并展开讨论。科学节组委会秘书处给记者提供了一个数据:在提交到秘书处的56篇论文中,论述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就占了其中的23篇。显然,如何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了“园丁”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学习从“发现问题”开始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应只是出现问题才解决,而应该是发现问题并解决!”来自北京市第五中学的张毅老师一上论坛讲台就开门见山,“但多年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老师出题学生做,老师讲题学生听这种模式,造成学生提不出问题的现状。必须使学生补上发现问题这一课!”

  张毅看上去像个大男孩,却是学校高三(1)班的班主任、数学老师。他用一个案例告诉台下的同行们是如何让孩子们补上“发现问题”这一课的。

  几年前,国内教育界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我们的数学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张毅由此萌发了一个念头,尝试着把“数学建模”引进课堂,并组织学生撰写数学知识应用小论文。一次,张毅偶然发现报纸上又一条买“奥拓”车分期付款的广告,于是剪下来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考虑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从商家、买主两个角度出发,比较三种付款方式的优劣。然后,张毅组织学生讨论论文提纲、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全班学生因此有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那种成就感让孩子们激动!”张毅说。从此,从买房、投保到上网、广播节目安排,孩子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现了有趣的数学问题;从“学以致用”到“为用而学”,学习与应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把创新引进课堂。
 
  如何让创新走进课堂、走进课程、走进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山西大学附中的化学老师赵祁红摸索的“创新实验设计”同样吸引了台下的各位老师。为摆脱化学教学轻过程、重结果,验证性实验多,探究性实验少的状况,赵老师动起了脑子:对于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污染物不易处理时,她有意暴露实验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方案。

  一次,在学习铜和稀硝酸的反应时,先按教材演示实验,大家发现了其缺点:一是一氧化氮的现象不明显;二是反应不易停止;三是氮氧化物污染环境。如何改进?同学们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由此设计出多种兼顾各方面要求的实验方案。

  赵老师呼吁,目前教学实验改革迫在眉睫,用创新性、简约性和启发性原则来设计和增补创新性实验是目前教学实验设计的当务之急。
倡导开放式的教育观念。

  加拿大是第一次派团参加APEC青年科学节,团长仁尼•巴洛老师是教师论坛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每个老师的演讲他都认真地聆听并记录。他向记者介绍,加拿大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因地域而不同,因为生活在东部的孩子更关注渔业、海洋等,而农业知识、林业知识会让西部的孩子更感兴趣。

  “应该倡导一种开放式的教育观念,因为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一种有活力的、依赖于全社会、全球化合作的人类活动,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形成这样的概念,学会科学认识问题和互相协作的能力!”仁尼•巴洛老师的眼中流露着真诚。
 
  日本代表团一位老师介绍,在日本很多报纸杂志都有专门针对孩子的科普报道版面,既有科学常识介绍,也有最前沿科技进展深度报道;每个行政区都有自己的科学节;全社会对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培养非常关注。

  记者忘不了山西大学附中年轻的化学老师赵祁红演讲中的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同样需要改革创新!”(光明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