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日期: 2016年02月24日 14:33      
【字号:

[主持人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中国的科技改革和创新发展一直受到大家关注,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情况,并对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回答提问。

下面先请万钢部长介绍情况。

[万钢]: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很高兴也很感谢国新办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交流沟通的机会,向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感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以及对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报道。

[万钢]: 今天想回顾一下“十二五”以来科技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情况。“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列重大部署,中央和国务院数十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创新,改革举措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经过近5年的努力,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步入“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下面我作一简要介绍。

[万钢]: 从发展方面看,科技创新加速突破应用,正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化蛹成蝶,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凤凰涅槃。

一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新产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增加到55.1%。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成功总装下线,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运营。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里程占世界总量60%以上,进军海外市场。第三代先进压水堆国内外首堆开工建设,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进展顺利。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37万辆,累计保有量达49.7万辆,居世界第一。“数控一代”面向16个地方以及纺织、印刷等行业开展应用示范,成果包已在各行业、各地区推广。

[万钢]: 二是战略高技术贴近民生进入市场,创造新市场新消费。以往总有人问,我们的载人航天、卫星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今天特别给大家介绍一下,风云卫星服务于全世界气候预报,高分系列卫星成功发射,在国土普查、环境监测等18个行业11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比如发生水灾了,我们就用高分判断水的流势对作物的影响。北斗导航广泛应用,已经有200多个不同产品,应用在渔船、汽车,甚至应用于快递送货的自行车上,形成产值已达1000多亿。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蝉联六连冠,在食物医药、地震模拟计算、工程计算、城市大数据的应用上面都取得了显著效益。大家现在的手机很多是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我们的TD-LTE已经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用户超过2.7亿。超算、四代移动通信、中国宽带、智能终端为新一代互联网奠定基础,形成了日益壮大的产业和消费市场。

[万钢]: 三是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杰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我们感到十分高兴,也感到十分敬佩。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输位列2015年国际物理学十大年度突破之首。王贻芳研究员荣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CiPS干细胞等成果提升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升空。国际论文发表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的次数逐年上升到第四位,尤其去年在材料科学等七个领域中升至第二。中国科学家正在为人类知识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万钢]: 四是区域创新更加活跃,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北京、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进,1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和增长级,和498家众创空间、60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共同形成接续有序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了成千上万青年人创业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改革方面看,“十二五”以来,围绕资源配置、计划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等方面,中央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万钢]: 一是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全社会研发支出预计达到143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首批创投子基金,16个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增加科技贷款超过1.2万亿。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支持政策的带动和放大效应正在凸显。与2011年相比,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增加2.5%,带动纳税额增加15%,促进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2%,达到了21万亿。从这个角度看起来,调整科技投入的结构,支持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动能的增长,产生新的增长点。

二是科技管理改革取得重要的突破。正因为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增加了,中央财政经费就可以更多地聚焦到基础研究、战略前沿、社会公益和重大项目等方面。围绕着解决资源配置“碎片化”和聚焦战略目标不够的问题,扎实推进计划优化整合,形成“一个平台”,建立部级联席会议制度,把过去管理科研经费的30多个部门联合起来成立联席会议制度,专业机构负责项目管理,“全程嵌入式”监督和评估体系正在形成。前些日子我们正式启动重点研发计划,发布了2016年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实现从基础研究到示范应用“全链条一体化”的部署。科技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科技报告制度逐步完善。

[万钢]: 三是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障碍。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去年2月份向人大提交,8月份人大讨论通过,10月1日发布实施,在下放成果处置收益权、强化对人的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技术交易服务、促进成果信息公开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最近我们正在制定实施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对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尽职免责、离岗创业、成果收益、技术市场和科技服务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使科技成果转化法落到实处。这一政策即将发布实施,将极大激励科研成员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热情。

四是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院士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进一步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万人计划等人才计划有力促进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近5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科研人员的年轻化取得很大进步,人才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正在形成。

[万钢]: “十二五”科技进展和成就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近一个月来我们进行了四次信息发布,同时,我们的锐科技微博微信、科技部官网,都有最新科技进展的报道以及科技新政策解读,欢迎大家关注、阅读。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主动担当,改革进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我的开场白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胡凯红]: 谢谢万部长,下面开始提问。

[塔斯社记者]: 能不能评价一下中俄科技合作方面的进展,哪些领域比较重要?

[万钢]: 首先,中俄科技合作十分紧密。无论从高科技领域还是在民生科技领域,包括产业经济领域都有一系列合作项目和研究。我这里特别要提的是,中俄科学家之间的接触很多、联系很多,科学家之间有很多很好的主意提出来并得到双方政府的支持,包括支持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往也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俄罗斯去学习的越来越多,很多俄罗斯青年到中国留学和参加研发活动,这方面的例子就更多。

总的来说,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能够持久地发展。这对于两国发展都有好处,其实两国都面临新形势下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相互之间的更好合作,将使科学技术更多地惠及人民大众。谢谢。

[新华社记者]: 刚才您提到经过持续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已经进入了“三跑并存”的阶段,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我的问题是中国今后是否会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

[万钢]: 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是一个国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这些年来,我们在尽可能地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

投入基础研究首先是完善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在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当中,有三个重要的部分支持基础研究。第一是加强面上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工作者的自由探索。第二是聚焦重大需求,重点研发计划对面向未来的量子通讯、生命科学、干细胞、环境保护等方面基础研究进行重点支持。第三是在“全链条一体化”的设计中,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经济社会包括产业领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时也统筹考虑基础研究。我跟大家介绍一下电动汽车的例子,过去的研发部署重点是“三纵三横”——电机、电池、电控三个关键技术。在新的计划体系当中,一些基础研究的科学问题也予以了考虑,延伸到电池、电机的科学问题,还有一些充电基础设施的问题。

[万钢]: 第二个是强化前瞻布局。对一些面向未来的探索,包括物质科学、中微子探索、引力波探索都要有一些部署,按照我们的国力给予相应的部署。

第三个是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建设,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以及各行业当中建立在企业的重点实验室。

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万人计划都加强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包括我们国家科技计划当中专门有针对于35岁以下青年人的支持。

[万钢]: 同时我们也进行一些对比,跟美国、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比较少。要想把这块提上去,就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企业正在逐步感受到他们原创能力的提升要依靠基础研究的投入。比如说华为,它去年投入到研发经费上大概400多亿,其中有近12%是投在基础研究上。我去年年初在访问俄罗斯的时候,看了华为和莫斯科大学共同建立的一个数学实验室,专门研究基础数学。企业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就能更多地解决现实当中的一些问题,提高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

[中国日报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了原来很多的计划,我们关心,原来这些计划有一部分是可以让外籍专家做首席科学家的,有一部分是不可以的。在新的整合计划里面怎么鼓励海外的科学家做重点研发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第二,您刚刚提到我们要出台一系列规定,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想请您介绍一下,这些规定是要解决哪些在法律修订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万钢]: 第一个是国际科技合作问题。开放合作是这次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这里面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已发布的重点研发计划指南都允许国际合作伙伴共同申请,鼓励我们的科研机构和海外的科研机构,包括港澳台的科研机构来共同申请。

第二,我们还加强和国别之间的国际科技合作,比如说我们和美国有一个清洁能源合作计划,就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加强在清洁煤利用、建筑节能、电动汽车、能源雨水等方面的合作。我们和欧盟的“地平线2020”也有一个专门的合作机制,双方的科学家共同确定双方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共同支持,促进合作。同时,我们还和其他国家有很多合作,比如和英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在耐药性研究方面都有一些重点合作。这些重点都是各取所长进行的最优组合。

[万钢]: 第三,青年科学家和留学生之间的合作方面,我们专门有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不光是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兄弟国家也都有青年科学家互相交流。

所以,无论是从青年科学家方面,还是从双方政府间合作方面,还是国家科技计划开放方面,在改革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

[万钢]: 你刚才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主要包括几点:第一,科技成果处置收益权的问题。过去科研单位获得成果以后如果向市场转让,500万以上的要报教育部,800万要报财政部,现在这个全部取消。处置权归承担单位所有。第二,分享激励的问题。参与这个科研成果完成和成果转化的团队和个人,可以获得成果净收入的50%以上,各个地区还有不同的、更高的比例规定。第三,促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尤其这次修订中把企业委托高校进行研发、服务、检测设施、咨询等等都归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按照其高校院所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处置。第四,加强科技服务。科技服务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市场,我们国家从90年代开始就建设技术交易市场,这个技术交易市场对于委托研发、试验服务、咨询、转让等提供服务平台,交易量逐年增长,去年达到了8577亿的规模,今年大概是30万份合同,总金额达到9200多亿。这里面还要提一提,过去技术交易市场基本上都是企业之间的交易,而这5年,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得到明显增长。2015年高校院所对于企业的转让相对于2011年提高了120%,所以高校的积极性也在发展。

这次修订中对于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净收入怎么计算、成果转化价格怎么样公示、科研单位负责履职尽职前提下怎么样对转化的市场后果进行免责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定。这样来推动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政府对发展众创空间出台了很多的扶持政策,请问在2016年接下来科技部有哪些具体措施?

[万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实是迸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创新活动,尤其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我特别关心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研究生,他们怎么凭着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能力、他们对市场的感觉去创新创业。这方面实际上谈的很多了,社会也都很关注,我就不再一一举例子。

我刚才也说了,现在建立一个系统很重要,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它们之间是一个接续有序的关系。在这个方面,现在有近500个众创空间和将近700个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产业园区形成了接续有序的创业生态,这样的话从你进来组团队、出产品、产业化、上市场销售,包括未来扩大产业规模,都有了自己的天地,这一系列的政策也得到了落实。前些日子我的同事在这里的新闻吹风会上向大家报告了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下一步的工作有这样几个方面。

[万钢]: 第一,要引领众创空间越来越多地向实体经济发展。首先是在重点领域,比如说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针对产业需求、行业共性技术细分领域建设众创空间。

第二,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开放市场资源、装备资源,包括销售和采购资源,和中小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广大创客共同创新创业,这个我建议你们可以去采访一下海尔的众创空间,他们做得相当好。

第三,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开放科技资源、设备、人力资源,带领青年人创新创业。建议你们可以看一下中科院的西安光机所,他们做得很好,我们锐科技上也登了一些这样的例子。

[万钢]: 同时,要在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批围绕众创的平台。各个众创空间围绕它能够共享资源,能够加速发展。这里面不光是仪器设备资源,还有市场化的融资平台,怎么对社会路演,怎么样进行创新创业大赛,让青年人的思维、成果和市场对接。

我们还要加强国际化的众创空间建设。去年陪同欧盟的科技创新委员、德国的科技部长、韩国的科技部长去看了中关村创业园,我们也在共同商议怎么样把世界各地青年人的创新创业结合在一起。俄罗斯的高科技园,我们现在也有很多青年人到那边去创业,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万钢]: 总的来说,我们为这些众创空间提供一些政策,比如说普惠性的补贴与免税,还有一些政策性的补助和奖励,更多的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对于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也有新的规定,支持科技人员在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的前提下,业余去辅导青年创业。还有一个就是青年科技人员可以离岗创业,离开自己的岗位去创业几年,还可以回来。这样形成一个人才交通交流的机制。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人们创造了很大的机遇,这是一个新的动能,我们要把青年人创新创业的激情、潜力激发出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条件,使新动能成为新的增长点,让互联网+为很多新兴产业插上翅膀,过去一年当中大家都看到了。但是还有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他们也需要转型升级和互联网拥抱。比如说“数控一代”就很使过去的半自动化编织机、木材加工机等能够数字化,使它们能够加上互联网,这样就可以进行个性化、高质量的创业。众创空间就是这样的平台,发展众创空间要促进它更好地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带动整个经济转型升级。

[香港中评社记者]: 近年来大陆和台湾在科技合作方面十分密切,您刚刚一直强调人才培养这方面,请问大陆和台湾在科技创新人才的交流方面有哪些合作计划?另外您也一直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创新创业,未来大陆会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供相关支持?

[万钢]: 去年8月份的时候,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访问了科技部,我们在陕西西安共同举办了第三届海峡两岸科技论坛,来自于两岸的科研院所、大学,特别是企业,互相之间进行了交流,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合作。这个海峡论坛已经开展了多年,得到了大陆和台湾各方面特别是民间企业的支持,我觉得这个合作要更紧密。

2015年我们也启动了和台湾方面合作的一些科技计划,其中有一个就是防灾科技应用领域,包括巨灾情形构建、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气候变化、自然界影响预测与应对的研究,以及社区和企业防灾模式技术研究,这些技术研究有利于双方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在灾后重建等方面互相借鉴,这是科技界所应该做的贡献。我更感到高兴的就是我们的青年在一起。去年我到东莞去专门考察了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在一起创建的众创空间。我看到一个名字叫“蚁巢”,在里面见到了两位“蚁王”,一个来自大陆,一个来自台湾。我还探访了很多“蚁族”,真的是各个方面的人才都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蚁族”还给演示了他们研发的可以自动行走的自拍器,可以从各个角度照相,专门做了现场录影。如果我是投资人,就愿意投资这样的企业。所以,我还是希望双方的青年人应该更多地合作,发挥自身的特长,背靠这么大的市场,面向全世界,贡献我们共同的智慧。

[万钢]: 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了四届,第三届开始就专门设立了港澳台赛区,每年都有百余支团队,每年都有来自台湾的团队,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创新创业大赛主要目的不是赛,而是让青年人创新的业绩和思维与市场对接。评委除了科学家、企业家外,很多是来自于投融资机构、创投和媒体的同志们,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对接,我们叫“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对接配资源”。这样的办法使青年人的创新创业能够更多地面对市场,面对资本市场、面对商品市场、面对服务市场,更快地取得业绩,实现梦想。

[科技日报记者]: 近两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从顶层设计走向了落地实施,但是还是有科研人员反映项目基金不太好用。在您看来,计划管理如何放管结合,科技计划怎样与地方整合,这些具体问题应该如何破解?

[万钢]: 关于科技资金的使用问题,我和很多国外的同事都沟通过,大家各有特长,也各有难处。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科研经费怎么样用得更好,用得更符合规律,更能够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但是又不能违规乱用,这是需要把握平衡的。最重要的还是科研人员自己加强自律,我们要更好地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

去年我们重点做好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科研资金管理11号文的落实。首先,各类科研题目要按照题目的性质来确定预算。财政经费按照国家预算法都是需要预算的,各个领域就有不同,但科研预算要尽可能简化。对于人的经费,参与科研的研究生、外聘人员可以全额在科研经费当中支持;对于科研团队的人员,专门列了一个间接费用,可以对他们加班的贡献给予激励。又比如,科研项目有一些不可预见性,材料设备经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国际交流、差旅费、会议费三者合用。一方面科研预算要更多地符合规律,另一方面也要自觉遵守八项规定,把每一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完善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逐步摸索,所以在整个科技体制改革过程当中要多听科技人员的意见,多了解他们的需求,使我们的科研经费用好管好,这样把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好。另一方面,对于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用到生产上去产生的价值要放开放活,科技成果转化法就做了这一点,我刚才介绍了很多,使他们的成果更多地体现社会价值,更多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更加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虽然去年一年的改革做了很多工作,但只不过是开了个头,任何改革的部署都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需要我们花巨大的精力,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不断探索新经验,努力使广大科技人员满意。也希望在座的媒体朋友们多给我们反映具体问题、实际情况,从这些情况当中就给我们很多启示、灵感,帮助我们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主持人 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万钢部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